第七十回 国君兵败思变革 群臣众议乱朝堂

第七十回国君兵败思变革群臣众议乱朝堂

回前词《高阳台》

兵道诡谋,以少战多,兼敌南北取胜。缴获丰盈,雄战立威千乘。国王惨败无颜面,羞回都、北巡躲蹭。心凄然,不堪回首,痛定思痛。终为醒悟好对策,何妨学长技,胡服骑射。殿堂异装,招致臣将乱哄。再思良谋拜亲族,屈身段、恳求与共。展言讲,切身之感,勿须争竞。

话说赵武灵王决意灭中山国,在前时赵军与中山军,对战不利之后,便亲率十万大军出征,立意要一举灭掉这个心腹大患,打通国内南北道路。于是便指挥大军攻入中山国,却在房子城下遇到固守抗击,赵武灵王决心拔掉这个钉子,再扫平中山国全境,在房子城下采取攻坚之战,也是打的异常激烈。在见到城壕水深难涉,攻城遇阻时,便采取挖河泄水之法,却在上游遇到骑兵袭扰,损失部分兵士,后又在下游挖掘泄水,却取得了成功,为大举攻城扫清了障碍。其实这正是中山军帅乐池,暗中采取的谋略,也是知道本国军弱,与赵军正面相抗,定然是不能取胜,只有以谋略抵御敌军,才是用兵上策。所以采取固守之计,欲待赵军攻城疲惫之时,出奇兵取得此战胜利,便布置让亲子乐举将军,为房子城守将,防守异常艰难,但确保城垣不失,便可创造反攻时机,实施暗中计谋。

大战的进程正如乐池所料,赵军攻城难破,便采取轮番攻击,并派大军压上,正中了乐池的放水淹敌之策,将那赵军冲走近半,又采用骑兵突袭,使赵军惨败而归。后又闻报燕军在北地入侵,妄图趁火打劫,攻占中山国北境城垣,即停止追击赵军,率骑兵劲旅迅速援救,却打了燕军个措手不及,取得大胜结果,使燕军偷鸡不成而败退。经过此战考验,使赵军损兵惨重,差点全军覆没,从此惧怕中山强敌,而燕军也遭重创,还因此与盟国结下仇怨,造成后来燕国内乱,中山军竟趁机夺取其数城之祸。这次由于中山小国,竟能痛歼赵国强军,顿时威望大增,各大国都刮目相看,且缴获赵军大批兵车辎重,还有战马兵器无数,充实壮大本军实力,尽可耀武扬威。由此中山国达到鼎盛高峰,齐国等派使祝贺,史册中将中山国,誉称为千乘之国,实皆源于此役之胜,老将乐池威名日隆。

赵武灵王经历这次惨败教训,也是心有余悸,这在他十数年率军史上,是从来未有过的大败仗,本是以众欺寡,却大败而归,几乎全军覆没,自身也遇险情。当他回想到这次大战经历,并无指挥不当之错,只是未料到山水有如此威力,却不知哪里来的这场大水,事先未能探查清楚,始料不及,才造成如此巨损。他这才理解了古人云,兵为诡道之说,真是千变万化,方法以致无穷,使率军之将防不胜防,同时也看到了敌方帅将,乃为军谋大才,只是自己太过轻视。赵武灵王细细想来,这中山军定是早有预谋,在山中某地拦截集水,为的就是做好水袭准备。在本军不明其计时,还故意做了蒙蔽举措,袭击了上游挖河阻水军伍之举,就是怕发现其暗谋,而放任下游挖掘泄水,是正中其计谋,所以故意不加干涉。使自军蒙在鼓里,待攻城疲惫之际,定然会多派军攻城,却是事先预料到,只在把握放水时机而已,此暗招设计高妙至极。

赵武灵王不得不钦佩,中山帅将之能,远超自己太多,他也知晓细作报说,中山国君新立,又派出一位无名将军,名字叫作公孙喜的率军抵抗,自是显些轻视。可此战绝不会如此简单,须派人再详细探查清楚,其背后必定隐藏着高人,采取兵不厌诈之计,只是将自己蒙蔽了,才造成了如此惨败,真是悔之无及。赵武灵王回想起,那汹涌波涛,顿时卷走数万将士,自己只有目瞪口呆,却束手无策,眼睁睁的看着惨情,心中除了惊吒,就是心痛的如刀绞一般,却毫无办法挽救。想到这些,他不禁心中滴血,只能怪自己疏忽轻敌,未能洞察出敌之阴谋,这才是帅将的真正过错,就是下面不怪罪自己,却也应该担责,不能诿过掩非。痛定思痛,赵武灵王又想到之后,却在高车上看到,那西面山中冲出的骑兵,竟然如此彪悍,冲击力之强,飞驰速度之快,接战之勇猛难敌,也是他初次所遇到。

赵武灵王在到达房子城时,就曾派出侦探之人,到西面山中查看,回报并无军伍伏兵,他这才放心大胆,专做攻城之事,也是过于疏忽大意,才会防备失误。他料想到这中山军,必定在山中某地掩藏,只是难能侦探到,等待时机成熟,便极快速由远处冲来,其飞奔速度非同一般,可真如一柄利箭相似,转眼便到近前。我军根本来不及反应,人家骑兵便形成箭射如雨,自家军兵纷纷中箭落马,接着趁乱冲入队中,竟是快马利刀,乱砍狂刺,真正体现了无敌锐锋,无可阻挡。赵武灵王发现,那中山军骑兵,全是短衣秀裤,浑身利落无比,透着轻灵活便之态,却显战力非凡,真正是支生力军,可说是所向披靡,神鬼难测。再看自军骑兵,均为长袍厚甲,凸显笨拙之态,与敌对战吃亏,还未挺枪抡刀,便被砍伤倒下,不禁纷纷落马,此弊患虑犹甚,步军也露此情。看来此为军战大利,赵武灵王想到这些,不禁心中焦虑万分,甚至彻夜难眠,这是身为帅将的切肤之痛,乃为忧感而致。

这正是:战败方思因由过,总结对比祥纠错。权衡利弊当检讨,忽视细节隐大祸。忧患意识将必缜,惨痛教训心低落。评短论长虑后患,打破常规谋新策。

且说赵武灵王经历此战,经过深思熟虑,心中逐渐意识到,原来不明父王困难,自认为赵为如此大国,怎会连中山小国战而不胜,这次有了深刻教训。联想到今后要强兵利战,改变骑兵是唯一出路,要么就很难战胜中山军,更不用说征服各大国了,实现雄霸之梦,当要敢想敢做,否则不会有新的希望。这次大战失败,虽然有谋划不当,探而不明之弊,遭到水淹损军之失,却是被敌将暗算,但那骑兵不过万人,却将本军数万将士顷刻击败,可真是兵战强敌无疑。再想到若不是数千骑兵,暂时挡住了敌军锐骑,自己这才在众将士护卫下,艰难突围逃脱,还被人家骑兵追赶数十里,亲卫中箭损伤过半,也真是险中又险。要不是敌追兵,忽然停下不追了,说不定自身生死难料,后才知是燕军侵境,受命返回抗燕,这才使自己逃过了一劫,这也看出此骑兵,确是一支难敌的骁勇劲旅。

武灵王想到这些,便情不自禁的想,看来还是自己命大,方能逢凶化吉,转危为安,其时忆起此情,便心中颤抖不已,深知要灭中山,非得拥有一支强大骑军不可。其实他也清楚,骑兵与步兵大不相同,当时一个骑兵的养马费用,再加上装备粮秣等,相当十个步军的花费,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国力负担难于承受。以此想增加骑兵数量,当有很大难处,但无论如何,也要打造出一支强大骑兵队伍,方可应付之后的征战,也是日后长期的国策,要坚定不移做下去。武灵王心中自有底数,知道本国地域之情,要远远优于其它大国,因为北方多为牧马之地,马匹征调购买不愁,其鞍具箭囊等皮革之物,本国便能筹办到。不行可向西域草原邻邦购换,以充本军不足,只是须些时日而已。还有就是骑兵训练,得仿照中山军的方法进行,才能做到机动灵活,打造适合骑军的兵器,也是一项艰巨任务,需要下很大力气,方能真正做出成效。

武灵王还进一步想到,若要使军兵增强战力,定要在服装上有所改进,在他观察到中山军所穿,均为短衣打扮,就连兵民百姓也便如此,此穿戴实具大利。而本军显得笨拙不堪,远不及敌军兵士灵活,这是平日生活习惯使然,要改变军兵装束,就必得从百姓底层,进行彻底改变,才会形成习惯,有利今后军战需要。可要改变人们固有习俗,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从朝臣上层就会有阻力,恐怕要做艰难的说服才行,否则难于推行开来,但无论多难,也要试试看。还有就是要在国人中,倡导骑马射箭,这是远程兵器,它曾看到那中山军的威力,其骑射技艺娴熟,马上功夫灵巧多变,却为人家的长处,不得不令人佩服。再有便是这骑兵战术,也要随之改变才行,得想方设法去中山国招贤,挖掘中山军的骑兵将领,来到本国教习赵军,才可与之对战取胜,这也是知己知彼之策。

武灵王自有了此种想法,虽然一路北行,也是细致观察北地草原详情,从中看到可用之处,了解本国情势,自从十几年身居国王尊位,心情从来没有如此迫切。经过了一个多月的走访考察,武灵王的思绪豁然开窍,欲改变民俗民风的设想,从而更加坚定,也或是其本年纪尚轻,所迸发出的活力使然。武灵王怀着这一设想,对身边亲将说出,想看其能否赞同,因为均为年轻将尉,血气方刚,听说能强兵利战,均都表示赞同,这就更增强了其改变的信心。待他从北地,返回到国都邯郸城后,便做出个大胆的决定,就是要穿着短衣短裤的胡服上朝,想看看这些朝中将臣,到底是如何反应,将能否推行他的主张。也可能是事先未作商议,或是其太为果敢,显得有些冒失,在朝堂之上,大家看到国王如此装束,不禁即刻都被惊呆了,接着是一片哗然,朝中议论纷纷,简直如同炸锅一般。

武灵王凛然威坐,便忙对众臣摆手道:“这回攻中山惨败,本王悟出其因,皆为敌兵精骑善射,短衣秀裤,灵巧敏便。而吾军卒服装笨拙,长袍大衫,反应迟慢,何以对敌取胜?本王决意要效仿胡人,以其之道,还治彼身!要在国内实行“胡服骑射”之策,改变全民装束,以利从军征战,誓灭中山小国,众卿以为如何?”当他对朝中卿臣述说后,却看到截然相反的结果,由于传统思想的束缚,惯有的风俗习惯难改,绝大多数表示反对。有的说:“南地民俗民风,早已成习,岂能说改便改?若是均穿胡服,会让中原各国视为异类,与秦国外邦一体看待,当有损大王威严,不可!不可!”还有的说:“我赵国本为正宗族类,服装威武大气,胡服为外邦小族所穿,朝堂之上,短衣短裤,成何体统?”更有人说道:“国人穿戴,任其自便,何能千篇一律,朝臣官服,不可乱改!”反对之声盈耳。

这正是:兵败至惨心忧伤,欲遮羞面北巡防。痛定思痛悟新策,胡服骑射变新装。强兵利战意坚定,短衣革靴立朝堂。谁料卿臣俱反对,逆众遭困难国王。

起初武灵王,还耐心倾听,后来大臣们竟吵嚷起来,有的武将见过中山军打仗,确实具有衣服灵便优势,便赞同军服盔甲改变,朝服或不宜更改。朝臣中议论不断,但赞成改变的少之又少,使赵武灵王不禁焦躁起来,在路上想好的策谋,顿时成为了泡影,怎不让人心情沮丧,赵武灵王见众臣均表反对,便拂袖而去。朝堂中顿时冷了场,刚才那吵嚷之声,顷刻停止下来,臣将们见大王离去,也便纷纷离开,但却心情不畅,这个话题如一块重石坠落,在大家心中砸出了巨大波澜。在武灵王回到宫内后,自己却冷静下来,反复思索朝堂上众大臣,全都异口同声的反对自己的主张,又当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真是百思不得其解。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脑中忽然想到,在遇到难题时,当看到问题的关要所在,此事也要找出难题结症才行,这就是如何说服重臣官卿,最主要的还是宗族首领。

武灵王想到这里,心情豁然开朗,他知道这朝中,除了信赖重臣肥义,就是宗族领袖公子赵成,只要这两人能赞同自己的想法,其它众臣都会跟随着,不敢另有异议。再进一步深想,他知道相国肥义等,还是要听他这大王的旨意,否则可用违逆压制,只有本亲族公子赵成,却主导着自己家族势力,若是不服从照办,均为至亲,却是最难办。想到这点后,武灵王深刻知道,这才是难题破解的关键所在,只要能突破叔父赵成这道难关,使其能与自己想法一致,便可在朝堂上获得通过,从而实现改变最终目的。他想到自己虽为国君,可在宗族中毕竟还年轻,自家人面前当俯首相求,若屈身去说服安抚,或能给个面子或台阶下,这样就能说服众臣跟随,自会达到好的效果。只要能将此变革推开实行,看到本王意志坚定,过后就不会有人胆敢阻挡,自可强力推行,久惯成习,人们也就自会见怪不怪了,后便大力发展骑军,定使兵强马壮。

武灵王想好策略之后,便命人准备好一套上好的胡人贵族服饰,也是显得雍容大气,自己试穿一番,感觉很是爽意,再备好一套同等水平胡服,是为送给公子赵成穿的。待这些准备停当之后,武灵王便命人备好车马,于傍晚时分,直接造访公子赵成的府邸,说是要来看望叔父,相叙家亲之情,也不让人事先通告,便直接奔其家而去。当国王銮驾车队,开上都城内大街,莅临公子赵成门前时,自是惊动了公子赵成,听说王驾突然到来,也不知是何因由,只得赶忙出门接驾,也是不敢失礼,跪地磕头迎接。只见武灵王早已下了王辇,身着一身华贵胡服,脚蹬胡人革靴,倒也雍容大度,如同穿了便服一般。见到叔父行礼,便笑着说道:“吾来别无它事,只是觉得心中烦闷,想到叔父家里讨些酒喝,也不知肯赏面否?”公子赵成怎能说出不字,只得起身恭迎进府,其实本也给家中增辉,凸显荣耀,躬身请入,毕恭毕敬,自是礼之当然。

公子赵成将武灵王接入厅堂,便请其坐了正位,自己则站立相陪,已然吩咐侍者快去准备酒食,只等大王发话,也是显些拘谨。武灵王便笑说道:“今日自是亲情叙谈,不必太过拘礼,还是随意为好,赶快坐下说吧!”公子赵成忙道遵命,便坐在了客座相陪,心中显得忐忑不安。武灵王便开口说道:“今日在朝堂之上,争论不休,实在弄得难办。想来也是本王做的有些唐突,使众臣将感到惊异,或是难于接受,其也不难理解。我若不是穿胡服朝见,恐怕难以说明白本王之意,确是故意为之,可请叔父不必介意。今日并无外人,咱叔侄俩可敞开心扉,只管说出各自见解,也好互相商议,与朝堂议事不同,自能解我烦闷,可否?”说的有所检讨,还带出些谦恭之意。公子赵成见大王话中显露诚意,自是心情放松下来,也便表示说好。但毕竟是在君王前说话,也是显得小心翼翼,不敢随意乱说己意,怕是触怒大王,总是前在朝堂有过争论。

武灵王见公子成说好,也便坦诚说道:“此次攻中山惨遭败损,乃本王率军征战以来,当为最大羞耻,让各国都小视本王,实在是奇耻大辱,定要报这损威之恨!誓灭中山小国,方才消吾怒气。战后还要仰仗叔等将臣助力,对伤亡将士拖加抚恤才是。”公子赵成忙道:“大王请只管放心,这等事本为臣等所应办之事,早已着手办理!不知大王还有何吩咐?”武灵王忙摆手说:“我并无它意,只是相叙真实想法,经历此次大战,原以为我赵国八万大军,攻灭中山小国,如巨石压顶,定能一举踏平,还真是犯了轻敌的大错。那中山国能长久屹立不倒,屡攻不破,确有兵道能家,竟是卧虎藏龙哇!真是后悔至极。”说完还轻叹了口气。

公子赵成忙问道:“大王勇武绝伦,兵威各国,锐不可当,怎会在中山小国,却栽了如此大跤呢?”也是有些不明。武灵王即道:“看来还是不了解对手,原只知敌帅叫公孙喜,乃无名之将,何必挂怀?心中并未在意,可其真正统帅是宿敌,原为中山国著名老将乐池,这也是战败后才知晓。这人为名将乐羊后人,是真正兵道能家,恐是早已谋划好,对付我军的谋策,这才入了人家的圈套,以致被水淹城下,冲走数万军兵,骑兵骤然袭击,锐锋难当,故而至败。”说完叹息。

这正是:国君决意振骑兵,

革故启新奈何匆。

朝臣未解其深意,

七嘴八舌乱闹哄。

离堂细思关要点,

引领众首开脑通。

欲借本家亲族情,

攻难脱困策谋精。

欲知后事,下回分解。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