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老草根轶事21~海漂二十

大江的数学特别好。一九七八年高考的那一年,我的数学考了七十七分。我得到的这个分数并不算差。当我乘船去学校报到的途中,在船舱里遇到一位考取了华东师范大学数学专业的同学,他的数学成绩和我一分不差。可大江的数学比我整整高了二十分。以他这样的数学成绩,可以进入任何一所名校的数学专业。而结果,他成为了我的同学,其缘由留待后面再说。

在我们读大学期间,有一位自学成才的数学家李慰萱来我们学校演讲。他的故事感动了大江。有一段时间,大江准备效仿李教授,凭借一支笔和一张纸走上数学研究之路。

那时候,计算机不普及,研究数学主要是靠一支笔和一张纸。当代最伟大的数学家陈景润,当年就是凭借笔和纸,写满的草稿纸装满了几大麻袋,才攀登上数学的殿堂,去摘取那颗皇冠顶上的明珠的。

看着眼前这位风流倜傥、正直伟岸的大江,我心中不免感叹,我这位同学真是一位全才;无论是从政还是求学,他都是人中龙凤。现在,时代的潮流将他推上了领导岗位,幸运的是,琼省多了一位能干的副省长;可惜的是,中科院少了一位数学家。

当我们走到了白沙门,大家差不多都累了。大石打了一个电话给他的小弟秦小石。

才过了五六分钟,小石就开着大石的专车,那俩日本进口的马自达929,风驰电挈般地来到了我们的面前。那时候,在甸子岛的马路上没有安装测速装置,把汽车开多快都可以。

小石下了车,自己步行回家。大石慢悠悠地开着这辆豪车进了省委大院。进了大门之后,再从右手边的小门进去,倒数第二幢的那座灰白色的两层小楼,就是单位给大石安排的新居。虞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晓宇很有礼貌地跟我们打过招呼之后,就到一边做功课去了。

课题小组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调查报告、研究论文及相关的商业计划书被装订成合订本,报送、抄送及下放给了有关部门和单位。大江亲自主持召开了由各有关部门及有关企事业单位参加的课题成果评审会。与会代表对课题小组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并且一致同意将由我起草的《关于海神牌鱼肝油系列产品的营销计划书》付诸实施。

琼州鱼肝油厂给我发了聘书,并任命我为该厂驻上海办事处主任。并请广告公司设计了时尚新颖的外包装,印制了精美的产品宣传页。

由课题小组节省下来的三万多块钱的课题费,也从省热带物产研究院的账户上打到了鱼肝油厂的账户上,作为该厂驻上海办事处的营销费用。

课题小组从筹备到结束大约运行了半年多时间。给我个人的报酬,从课题费中列支。如果按年薪来算,我的所得报酬虽然比不上担任江城港务集团总经理的永顺,但比起去深圳打工的元民来说,还是要高一些。

为了工作方便起见,我从自己的所得报酬中拿出了三万五千块钱买了一辆因库存积压而打折促销的夏利两厢小汽车。

这辆小夏利为课题小组的调研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我要带着它去上海,让它再立新功。我将几十瓶鱼肝油样品和一大包产品宣传页放进小夏利的后备箱,然后开着它奔波了两千多公里,来到了商家必争之地上海。在这里,我将继续着我的海漂生涯。

当时,上海的交通虽然拥挤,但由于私家车没有普及,交通状况还算不错。二零零一年,内环线已经建成七年多了;外环线刚通车不久,才只修好了大部分路段,尚未形成闭环;中环线才刚刚开工,要等几年之后才开始逐段通车。

那时候,外地车牌在上海市区不限行。小夏利一路高歌、畅通无阻。我手握方向盘,脚踩油门,就像驾驭着一匹奔腾的小骏马,经外环高架、延安高架,转到内环高架;然后下高架经曲阳路一直朝南行驶,到四平路时往左转弯再开一小段路就到了邮电新村。

我上海的小表弟在邮电新村有一套与邻居合用厨房和卫生间的小房子。这套小房子是我在上海的大本营,我在本回忆录的第4章曾经对它有过描述。为了给办事处省钱,我仍然蜗居在这里。反正在联系业务时,都是我往外跑。没有客户会到我的办事处来做客。如果有,我可以带他们去咖啡厅或者饭店等场所作为会客地点。

在邮电新村马路对面的小吃店里吃过晚饭之后,我散着步向北边不远处的曲阳家乐福走去。这是法国家乐福在上海开的第一家店,由于它位于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地带,营业面积不大,谈不上是大卖场,只能算是一家中等规模的超市。我先去买点食品,顺便看看那边的保健品市场行情。

曲阳家乐福离我住的地方只有一公里半左右,我慢慢悠悠地饭后百步走,大约二十分钟左右,我就走进了这家超市的大门。

进门之后,通道两边有五六位姑娘穿着不同颜色的小马甲,她们正在向顾客们发放着五颜六色的商品促销小广告。

其中有一位身着紫色马夹、身高约一米六几的姑娘尤为引人注目。她充满活力,像小燕子一样在通道两旁的人群中轻盈地飞来飞去,发放着手中的彩色宣传页。

她那婀娜的背影和矫健的身手似曾相识。须臾,她转过身来。一张阳光灿烂的脸上,白玉无瑕、面容姣好;她朱唇轻启,露出两排整齐洁白的牙齿。我们迎面相逢,四目对望,他乡遇故友。她是别来已久的卫津姑娘肖瑜。

六年前,我租住了卫津的金鼎饭店二零五房间作为琼州外贸总公司驻卫津办事处。当时正在卫津财贸专科学校读书的肖瑜来饭店实习。从那时起到现在,我们相识已经六年了。

肖瑜是一位与众不同的女孩。一天中午我和小郭陪着一位香港客户在饭店餐厅里吃饭。餐厅里有好几个服务生女孩,她们都笑容可掬,服务周到。

吃完饭,这位香港客户在餐桌上拿起一块当作一次性餐巾使用的光面棉布小手帕,请前来收拾碗筷的几位服务生女孩在上面签上自己的名字。这几位女孩都扭扭捏捏,谁也不肯写;只有肖瑜不推托,她落落大方地拿起笔,在手帕上潇洒地签上了自己的大名。

还有一次,我想去一下附近的江滨道商业街。那儿是市中心,停车不方便。我自己的自行车刚被小偷偷走,还没买新的。我走出饭店大门,看到三位来上班的服务员女孩正骑着自行车来到了饭店门口。我想借她们自行车一用。可前面的两位女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再看看自己手中的新自行车,谁也不舍得撒手把自行车交给我。只有骑在最后的肖瑜,一甩腿跳下了车,然后把她那辆崭新的漂亮自行车像玩杂技似地往我面前一飙,自己扭头就往饭店大门里头跑。我还没来得及说一声谢谢,她就不见了踪影。

哈哈!看着这位风风火火、超凡脱俗的卫津姑娘,我不禁感慨起来,这真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奇女孩!

后来,肖瑜的男朋友小桂做起了工业空调的销售生意,他把办公室租在了我的楼上三零五房间。

小桂的空调销售公司一共有四个人,他们常常在房间里用电饭煲和电炒锅自己做饭吃。在长包房里做饭,饭店的管理部门基本上还是允许的。

小桂的厨艺不错,肖瑜也很爱做饭。有时候他们做了几个好菜,就喊我去吃饭。一来二去,我们就很熟悉了。

肖瑜出生于一个生活条件艰苦的工人家庭。她的父亲和母亲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支援边疆的老知青。这对老知青响应组织上提出的晚婚晚育的号召,生肖瑜的时候,他俩已是三十七八岁的大龄青年。

肖瑜是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生的。她出生的时候,正好赶上过春节。那个年头,在荒凉的大西北,食品极其短缺,鱼是稀罕的宝贝。过年的时候,在当地的餐桌上难得见到有一条鱼。乡亲们大多用木板做一条木鱼摆在桌上,讨一点年年有余的口彩。

肖瑜妈让肖瑜爸也做一条木鱼,这样,在年夜饭的餐桌上就能见到一条“鱼”了。肖瑜爸说:“不用做木鱼了。就把女儿的名字取成小鱼吧!在这儿,鱼是宝贝,我女儿也是宝贝!我们家不仅是年年有余,而且是分分秒秒都有‘鱼’。”

于是,肖瑜的乳名就取成了“小鱼”。她本姓肖,根据谐音,大名就取为肖瑜。瑜者,美玉也!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