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果然是个好招

一辆大货车停在仓库的门口,陆摘星看着刀疤带着人把一箱箱啤酒从大货车上卸下来,很是开心。按照李纯阳的想法,他与哈啤厂家的销售经理进行了沟通,把有奖销售的想法反馈给了厂家。

哈尔滨啤酒做为后起之秀的啤酒新贵,虽然质量、口感都很不错,但在松江市的市场占有率却很不理想。因为佳凤啤酒几乎是伴随改革开放一起进入的松江市场,所以松江的市民对佳凤啤酒有着一种近乎变态的迷恋,几乎是无佳凤不成宴。

哈啤的销售人员想了很多办法,急于打开松江的市场,但效果都不理想。那个时候,北方的啤酒市场还刚刚起步,在销售方面都是靠着人海战术,逐户推销,很少有标新立异的销售方法。

李纯阳有奖销售的建议,对于哈啤的营销人员来说,无疑是一种非常新奇的思路。这个建议马上得到了哈啤总公司领导的重视,并派出一组专职销售人员与陆摘星对接,研讨有奖销售的方案。

按照李纯阳的部署, 陆摘星提出了二个方案,一是在瓶盖上印上“再奖一瓶”,终端客户买到哈啤酒后,打开瓶盖,如果有此字样,商家就按此字样再送一瓶酒给客户,然后商家拿此瓶盖与厂家兑付。二是每箱啤酒搭赠五瓶,由商家任意送给终端客户。

哈啤厂家的人员马上否定了第二条方案,理由是商家很有可能不会把免费搭赠的啤酒赠送给客人,而是按原价出售。而第一条方案,却得到了所有人的赞同。

这一方案报哈啤总部后,很快得到了批准,并在南安县开展试点。第一批带奖的啤酒二千箱一周后就送到了南安县。

让陆摘星和哈啤厂家销售人员没有想到的是,这批有奖的啤酒一投放市场,马上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几乎不到一周时间,二千箱啤酒就已售罄。

这样的速度让陆摘星大吃一惊,他没想到一个不到五万人的小县城,在一周内竟然消化掉了二千箱啤酒。他的预想这二千箱在两个月内能销售完就算是很不错了。要知道第一批的五百箱他整整卖了两个月,还没销出去一半。而这二千箱居然没用一个星期,这样的反差让他大喜过望。按照一箱盈利二元钱计算,一周内他就净剩了四千元。照这速度,一个月就近一万元的盈利,这样的暴利生意,他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陆摘星原来的啤酒存放仓库是从朋友那里临时借的地方,自打销售额猛增后,那个小仓库根本装不下存酒。陆摘星在化肥厂又租了一个五百多平的房子,做为仓库,准备大干起来。

改革开放以后,经过整个八十年代的发展,生活物资不再匮乏。但较低的工资水平无法刺激消费增长,限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93年前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整个中国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普调工资,这一普调先从金融、财税等部门开始,陆续普及各行各业。

陆摘星啤酒生意的起步,正好赶到了这一消费能力突然爆发的浪潮上。而哈啤的有奖销售活动力度又非常的大,一箱啤酒最少的也能中六七瓶,最多的一箱二十四瓶全部中奖。这样的奖励力度,对于普通的消费阶层来说,诱惑力是绝对致命的。

而且这一政策还间接的改变了南安县人的消费习惯,原来请客吃饭,酒杯里的酒大多以白酒为主。哈啤进入市场,拉低了啤酒的消费水平,南安人酒杯里的酒也不知何时起,悄悄地变成了啤酒,这样就连白酒市场也间接的受到了冲击。而陆摘星的啤酒生意,借助有奖销售这一政策的拉动,如开闸而出的洪水,喷涌上升。

李纯阳正是看准了这个政策的红利期,才放手让陆摘星去做酒类代理。至于每年利润收入的那点钱,他根本没放在心上。他是希望通过这个切入点逐步的介入消费市场,未来的三十年这将是一个非常稳定的利润增长点。他相信以陆摘星的聪明头脑,肯定会有一番作为。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