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四方皆附

第一二九章 四方皆附

洪天得到消息的时候,已经身在天京城中,看着手中的捷报,脸上的笑容压抑不住,“哈哈哈哈!本侯看英国能败多少次!”

对于英军的入侵,洪天一直很担忧,其实他也没有太好的办法解决这个大威胁,原本他是打算采取沿岸架炮的方式进行被动防守的,至于海上对抗,他真的没有想过,俘虏来的几艘战舰根本不可能是世界第一海军大国英国的强大舰队的对手。

不过,洪天也并不会绝望,海军他或许真的奈何不了英国,但是陆军他却有信心的,随着太平天国地盘不断扩大,兵力越发庞大了,而其中绝大部分都是陆军,并且大多都是精锐,其中部分更换了装备的嫡系,战斗力已经不弱了。

英国从来都不是一个陆军强国,就算战力高过太平军很多,但是数量是远远不及的,洪天并不畏惧,心中早就盘算着全民抗战了,但对此洪天其实有些不忍的,他已经不是初来这个世界的洪天了,此时他已经完全的担起了太平天国君主的职责,如非必要绝对不愿意牺牲百姓的,但如果真到了那个危险时候,洪天自然顾不了那么多,一旦让英国打败太平军,那整个中国都将面临危险。

而转机在彭玉麟前去左宗棠后出现了,当时传来的消息是左宗棠扣押了彭玉麟,拒不投降太平天国,并送了封战书给洪天。

其实那根本就不是战书,而是彭玉麟的书信,说的是左宗棠有意归顺,但是并不是马上归顺,而是打算在坑英国一把后再行归附,并将计划告知了洪天。

洪天得知原委后,暗暗叫绝,当然也担心英国不上当,所以并没有将此事告知任何人,反而命令太平军加紧威逼闽浙,施放太平军和楚军交恶的烟雾,但又以保障彭玉麟安全为由,并不开战。

到了此时,左宗棠的计划终于成功了,洪天自然兴奋之极。

这次英国远征军覆灭,对于英国而言绝对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英国将会难以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两万英军,虽然大部分都是印度和马来亚仆从军,但是对于英国陆军而言依旧是一个难以承受的损失,让他原本就薄弱的陆军,更加不堪起来。

而英国海军在这次惨败后,应该会变得谨慎之极,轻易不会发动攻击的。

暂缓了英国的威胁,洪天总算放下心中一块大石,将目光从国外回到国内,中国的局势风云变幻,太平天国成为中华唯一政府,民心向附,很多地区都表示愿意归附天国。

四川总督骆秉章,在赵烈文的劝说下已经上表太平天国,宣布归附了。

据洪天所知骆秉章曾经将入川的赵烈文扣押,但是在得知满清覆灭的消息后,就将赵烈文释放了,显然是已经对满清不抱希望了。

骆秉章是老资历了,和曾国藩一样是德高望重的老者,也是晚清八大名臣之一,被誉为再世孔明,洪天对于他的归附衷心欢迎。

同时陕西也传来好消息,原陕甘总督熙麟原本就病重,在得知满清覆灭后,直接一蹶不振,与世长辞了。

陕西巡抚刘蓉宣布归附,刘蓉出身湘军,曾是曾国藩的幕客,在得知曾国藩归顺太平天国后,就蠢蠢欲动了,在顶头上司过世后,马上捉住了机会,投入太平天国。

此外云贵总督兼贵州巡抚张亮基在得知骆秉章、刘蓉投降后,自知大势不可违,也派人前来表达降意。

另外,两广总督刘坤一也已经暗中表示愿意归降太平天国了。

对于刘坤一的归附,洪天丝毫都不奇怪的,刘坤一也是湘军元老,和江忠源、刘长佑一同初创湘军,而刘坤一更是刘长佑的族叔,只是这位族叔的年纪,比起侄儿刘长佑还要小12岁,所以一般大事儿都是刘长佑作主的。

能担任两广总督自然不是凡俗之辈了,除了满清用二刘(刘长佑、刘坤一)南北制衡中间的曾国藩外,刘坤一的真才实干自然也不能少,而且他和刘长佑一样,都是有远见卓识之辈。

也不知道日本人是如何得罪刘家的,刘长佑早早就对日本提防之极,甚至提出对日本进行先发制人。

而刘坤一也不差,是中国最早提出对日持久战之人。

刘坤一并不是在抗日战争中提出这个策略的,那个时候这位远识之士早就逝去数十载了。

他提出对日持久战是在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之中,那时日军侵占朝鲜后又进犯中国东北。由于前期满清参战部队多为淮军班底而屡遭失败,清政府决定派遣湘军出关对日作战,并任命两江总督、原湘军宿将刘坤一担任钦差大臣,指挥六万湘军出关。

不过,当年曾叱咤中华,打遍天下(狭指中华)无敌手的悍勇湘军,已严重老化之极了,比起淮军来枪械更加落后,战斗力不及从前了,远没有左宗棠西征新疆,威逼俄夷,和刘长佑坐镇云贵,俯视法夷的雄风。

1895年1月17日,清军四次企图收复海城,皆失利。2月28日,日军发起反攻,从海城多路追击。3月4日,日军在牛庄重创湘军主力,7日占领营口,9日攻陷田庄台,湘军就此在辽河东岸全线溃败。

初战失利,刘坤一正筹划反攻,清廷却派李鸿章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刘坤一“三次奏阻,无力回天。愧愤填胸,寸心如结”。

虽然局势恶劣,但是刘坤一并不认为局势无法换回的。

并且在那个时候,他在战略上提出了对日采取持久战的方针。

在《寄督办军务处》电奏中,他第一时间就表示强烈反对《马关条约》:“坤一于新定条约,虽未尽悉,要之让地、赔款两条,目前固难允行,后患更不堪设想,宜战不宜和,利害重轻,事理显然,此固天下所共知,亦在圣明洞鉴。”

接着,他通过对时局形势分析,提出开战的重点:“惟一经决裂,倭心分扰猛攻,自以保京畿,固辽、沈为第一要义”。

“万一京畿吃紧,坤一必抽调劲旅,迅速入卫,以保无虞。”

他分析战争形势,对中方很有利:“但倭奴远道来寇,主客之形,彼劳我逸。近得探报,倭新卒多以老弱充数,饷亦不继。在我止须坚忍苦战,否则高垒深沟,严为守御。倭寇悬师远斗,何能久留?力尽势穷,彼将自为转圆之计。”

他权衡利弊,提出制约日本的重要方针:“况用兵两年,需饷不过数千万,较赔款尚不及半,而彼之所费愈多。‘持久’二字,实为现在制倭要著”。

最后,他表示誓与日寇血战到底的决心:“诸将一闻和约,议愤填胸,必欲一决死战。坤一职在兵戎,宗社所关,惟有殚竭血诚,力任战事,此外非所敢知”!

可以说,他提出的持久战方针是切实可行的,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远非小日本可比,区区蕞尔小邦岂能以武力灭亡中国。

小日军兵力不足,而劳师远征,战线拉长,是兵家之大忌,只要中国采取持久战,坚定抗日决心,发动民众抗战,不断在战斗中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那么小日本最后只能失败。

而且当时的小日本,还远没有当年那么嚣张,根本就没有妄图灭亡中国,只是一个想敲诈一笔的强盗。

只可惜以慈禧老虔婆和恭亲王奕?为首的主和派胆怯,最终仍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不过,刘坤一的持久战思想在近代历史上仍有巨大的影响力,在之后的抗日战争中也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后来毛姓伟人《论持久战》和“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等抗战时期的指导性纲领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刘坤一持久战思想影响。

洪天前世想到刘坤一的建议,也曾发出过一声轻叹。

和刘长佑先发制人一样,刘坤一的对日持久战,同样是满清错失的良机,而且对日持久战比起先发制人来更加符合实际的。

后世抗日战争的持久战,尚且能将日军拖得疲惫不堪,成为日军败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甲午中日战争之时,中国的军队比起小日本的军队来,差距并不算太大的,远没有抗日战争中那么严重。

而且在得到赔款之前,小日本的财政已经几乎枯竭了,只要满清持久支撑一年半载,恐怕日本就会先一步崩溃。

只可惜满清始终是满清,落后腐朽到难以想象的地步。

以前的洪天是不明白满清为何会选择认输割地赔款的,不过此时身为君主的他已经看出来了,满清其实也清楚日本并不能灭掉他们的,所以他们也没有将日本视作心腹之患,割地赔款资敌并不感到危险。

他们真正担心的是底下的百姓,因为他们才是可能会灭亡满清的人,一旦对日进行持久战,百姓苦不堪言,自然将将罪过归罪在满清身上,恐怕到时满清未亡在小日本手中,就首先亡在百姓手上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