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朱棡谋出宫

自从朱棡凑齐了启动资金后,便闲了下来,他在等一个可以向父皇提出出阁的机会。

玻璃制品的烧制太麻烦,还不知道多少次才能成功,以及后续的贩卖问题,都少不了朱棡的参与,住在皇宫里十分不便。

朱元璋因为常遇春的去世,近来一直都很暴躁,使得朱棡也不敢提出非分的要求。

朱棡没想到这一等就等到了父皇封建诸王之时。

洪武三年三月,奉天殿。

奉天殿色彩鲜明,雄伟壮丽,是皇帝上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的地方。

天微微亮,朱樉和朱棡就带领着剩下的八位弟弟在奉天殿外等候传召。

“传诸皇子觐见。”

听到朱元璋的传召后,诸皇子鱼贯而入。

太监在得到朱元璋的示意后,上前一步,宣读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

“册封二子樉为秦王,三子棡为晋王,四子棣为燕王……”

之后又封了,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

以及侯爵二十八人,伯爵两人。

下朝之后,又跟着朱元璋祭拜太庙和参加宴席。

直到夜幕降临,酒宴才结束,看到父皇心情不错,朱棡决定向他提出出宫居住的请求。

经过一番询问才知道,父皇去了坤宁宫。

来到坤宁宫,看到母后正在给父皇捏肩。

朱棡上前行礼,“参见父皇,母后。”

“不回寝宫,来这里干嘛?”朱元璋微微睁眼。

“这不是想我娘了嘛!”朱棡嘿嘿一笑。

“呵,你这猴崽子,你一撅屁股,咱就知道你拉什么屎。”朱元璋一敲桌子,喝道,“还不从实招来。”

一旁的马皇后看不下去了,“重八,有你这么吓孩子的吗?有事不能好好说嘛,真是的。”

“嘿嘿,妹子,你别生气,咱好好说,好好说。”朱元璋憨笑道。

朱棡见火候差不多,“父皇,儿臣想出宫居住,想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

“不行,这会耽误学业。”朱元璋想也没想拒绝了。

朱棡见状,向马皇后投去求助的目光。

马皇后当然了解自己的儿子性格中的倔强,完全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

心想,出去住的时候多派点宫女太监,应该没什么问题。

“重八,要不,让棡儿证明自己的才学。你满意的话就同意他出宫。”马皇后提议道。

她可不像朱元璋那样只关心老大。她每个儿子都关心,自然知道老三那玩世不恭的外表下藏着丰富的学识。

“行,只要你能证明掌握了令咱满意的学识,咱就放你出宫。”朱元璋略一思考,对朱棡保证道。

自从上次知道了朱棡那番话,朱元璋就知道老三是个胸有沟壑的人,他也想看看老三能为了腾出什么。

离开坤宁宫后,朱棡边走边思考该怎么证明自己呢?

突然灵光一闪,他想到了今日宴会上,父皇让李善长主持大明首次恩科的事情。

大明初建,急需人才,因此重启了科举。

参加会试资格的除了举人外,朱元璋还下旨可以由文渊阁大学士推荐。

朱棡心说这不是天赐良机吗?正好我可以参加。

大明的第一次恩科,很多制度都还没有规范,直到洪武十七年才颁布《科举成式》,制定了一套成型的科举法规,一直沿用了明朝此后的二百五十多年。

距离春闱开考还有十天,朱棡打算除了去大本堂上课外,其余时间都用在看书和题海上,顺便找宋濂弄一个推荐名额。

好在前世看过不少解读八股取士的文章。

很清楚八股的格式,也知道如何破题、承题。

到了会试前一天,考试的事情被马皇后知道了,朱棡被叫去训诫了一顿。

朱棡又是卖萌,又是撒娇,又是讲道理,终于说服了马皇后,并答应为其保密。

或许马皇后也觉得要是老朱家出一个进士,也是很有脸面的事。

经过朱棡询问,才知道原来是宋濂把推荐信的事告诉母后的。

大明的官员没一个不怕老朱的,特别是文官,那是说杀就杀。

他不敢告诉老朱,只能告诉仁慈的马皇后,由她决定要不要告诉朱元璋。

第二天,天蒙蒙亮。

马皇后就差人送来了,一个大号食盒和一件儒袍。

朱棡换上儒袍,打开食盒一看,里面第一层是笔墨纸砚。

打开第二层,里面满满堆放着各种食物,鸡蛋,千层糕,油酥饼……

朱棡感觉心里暖暖的,发誓一定要好好孝顺母后,成为母后的骄傲。

等朱棡到达贡院门口时,这里早已人声鼎沸。

赴考的学子黑压压一片,目测不少于两千人。

小到十七八,大到五六十的都有。

龙门前考生依次搜身而入。

朱棡提着考篮,从龙门下走过,搜子照例对他检查一番,就放行了。

朱棡走到公堂前,但见上首坐着一名四十余岁的官员,记忆中好像是礼部侍郎黄肃,作为本场的提调官。

黄肃旁边的白发苍苍的老者,应该是提学。

朱棡发现黄肃一直看着他,眼中透着疑惑,心说不会暴露了吧。

一旁的书吏给朱棡唱名道:“应天考生王晋,保人宋濂。”

话音刚落,黄肃脸色大变,立刻站起来就要行礼。

朱棡赶忙示意不要声张,然后快步走向自己的号房。

看着朱棡的背影,黄肃喃喃道:“王晋,晋王……”

待考生全部进入号房后,闭门落锁。

一队队的官兵来回巡视,这些官兵都是外地调回来的,防止本地士兵与本地考生勾结。

主考官李善长带着八位同考官巡视完考场后,考卷和稿纸陆续下发到考生手中。

随着钟声敲响,会试正式开始。

院试共分三场,每三天一场。

第一场,考《四书》义三道,《五经》义四道。

第二场,考“论”一道,“判语”五条:诏、诰、表、内科任选一道。

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

连着考九天,朱棡有些担忧,不知道父皇找不到我,会怎么样?

看着狭窄的号房,朱棡有一种兴奋的感觉,这还是他第一次体验古代的科举考试。

朱棡三篇四书文选择的是《孟子见梁惠王》、《为政》和《大学之道》。

五经中选的是《国风·邶风·日月》、《虞书》和《文王世子》。

作为宋濂的学生和从小就有成年人的理解力,四书五经对于朱棡而言太简单了。

他都没有打草稿,直接写在了答题卷上。

一天下来,波澜不惊。

……

第四天,第二场题目下来。

“论”考的是《礼记》中的“圣人南面而听天下”。

至于诏、诰、表等考的都是官场上的奏则、诏书和祭文用到的东西。

朱棡对这些可谓从小耳濡目染了。

至于策问,那就更简单了。基本没什么格式要求,就像现代写作文一样,把自己的见解写出来就可以了。

第八天晚上,朱棡已经答完所有的题目,只等明天交卷了。

喜迎国庆7天长假看书乐翻天!充100赠500VIP点券!

立即抢充(活动时间:10月1日到10月7日)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