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卫子夫哭求前途

公元前138年,稳固了政权的刘彻一时心血来潮,准备放出一批老宫女,没想到这个偶尔动作,却引发了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

小宫女卫子夫在皇宫某个不知名的角落里呆了一年多,这时候冒了出来,竟然见到了皇帝本尊,哭哭啼啼地表示:自己在宫中受够了,也想借这个机会出宫,请皇帝开恩。

好诡异,作为一名进宫一年多的宫女,压根不在出宫名单里,卫子夫怎么能够见到皇帝的?还近距离接触,从而完整地表现一下她那完美的演技。

难不成皇帝会接见一下出宫的宫女,先审阅一下,看看是否有漂亮的被误放出去?

汉朝宫女出宫的程序无史可考,好在在汉武帝之前,汉朝曾经多次发放宫女出宫,已经形成了一些惯例,汉武帝刚刚即位,想必不会把祖宗的法度都一一打破,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一些基础史实来进行推测。

汉初,著名的吕雉当太后时,一批宫女被赏赐给了诸侯王,每个诸侯王5个美女,虽然是从这个宫转到那个宫,毕竟也是出宫。那时候还是窦姬的窦太皇太后也在其中。窦姬因为自己的家乡在清河郡,想要去赵国,这样离家近点,她就找到了负责遣送的宦官,拜托他说:“请无论如何将我放在去赵国队伍的名簿中”。很可惜,估计是窦姬没啥钱,无法用重金砸晕这名宦官,结果这人答应随口窦姬后转头就把这事给忘记了,误将窦姬安排到了去代国的队伍中。名单上奏后,吕太后应允了,随即就要出发。这时候窦姬才知道这宦官误了自己事儿,就哭哭啼啼地埋怨管事宦官,却已是无济于事,名单上去了,吕太后都御批过了,不去也得去啊。窦姬被逼无奈,最后还是答应了,代国就代国吧。(太后出宫人以赐诸王,各五人,窦姬与在行中。窦姬家在清河,欲如赵近家,请其主遣宦者吏:“必置我籍赵之伍中。”宦者忘之,误置其籍代伍中。籍奏,诏可,当行。窦姬涕泣,怨其宦者,不欲往,相彊,乃肯行。《史记.外戚世家》)

从窦姬的事情中可以看出,这发放宫女的事,原是有管事宦官来管的,而且宦官的权还不小,而吕后只是看看名单,并不亲自接见宫女。否则,窦姬找宦官做什么呢,但名单一旦由吕后签过,那就具备了法律效应,不能随意改变,换句话说,吕太后所做的主要是签字工作。

在吕太后之后,汉文帝和汉景帝都在自己临死前放出过宫中女子,想必这人都死了,肯定不会在死前接待和检阅一下出宫宫女吧。

出宫的宫女见到皇帝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没轮到出宫机会的宫女呢?

好吧,不管怎样,历史记载,卫子夫确实见到皇帝了,而且哭得很是伤心。

卫子夫哭着要求出宫貌似是有道理的,她倒也确实是有点委屈,因为在这一年多里,卫子夫的遭遇和她的认知存在着一些差距。

卫子夫刚进宫的时候,虽然有平阳公主给她打了预防针,但她还是以为自己要比一般的宫女高半级,她最起码得是通房丫头一样的存在吧,因为刘彻临幸了她,她就已经是实际上的小老婆了,只是还没有名份而已。

古代大户人家其实也只允许娶一个老婆,一夫一妻在哪个时代都是通用的,只不过古代在老婆之外,还可以娶小老婆,这种小老婆可不是正正经经的老婆,而是传说中的妾,通俗的说法是

(本章未完,请翻页)

姨娘。妾是怎样的存在呢?那可不是娶来的老婆,而是买来的货物,主人如果不喜欢,还可以再次买卖的。正因为妾是货物,所以古代有下级把自己的妾送给上级作为礼物的事情发生。有时大老婆因为嫌弃妾争宠,也会选择在老公不在的时候,悄悄把妾给卖掉。妾的地位够低了,但比妾还要低一级的,才轮得到通房丫头。话说《红楼梦》真是封建社会体系学习的百科全书啊,基本上封建社会中该有的,一样都不缺,从这本书中可以很清晰地明白妾与通房丫头的区别。贾家两个老爷都是既娶了大老婆,也有小老婆,什么周姨娘、赵姨娘的实际上都是妾,小老婆级别的,但小老婆归小老婆,那也是半个主子,有服侍的丫头,生出来的孩子是庶子。通房丫头是没办手续的小老婆,那就轮不到当主子了,仍然是服侍人的丫头,像《红楼梦》中的平儿就是通房丫头,她是女主人王熙凤的丫环,同时又没名没分地跟了王熙凤的老公贾链,位置总体要比一般的丫头高,可以指使其它丫头干活。

问题是,通房丫头虽然没办过手续,却是得到主子承认的,而卫子夫不仅没办过手续,还没得到主子的承认。所以,卫宫女就这样变得和普通宫女毫无二致,享受不到任何通房丫头的实际福利,甚至可能更糟,因为刘彻不可能去明确卫宫女的工作职责,这就意味着谁都可以使唤她,皇宫里不可能养闲人,也永远不缺狗眼看人低的人。当然,如果平阳公主暗中照顾的话,也许卫子夫的日子很滋润也说不准。

在这一年里,卫子夫的心情绝对是不好的,原本以为草鸡飞上枝头当凤凰了,没想到还是一只草鸡。

但卫宫女的哭真的有道理吗?

卫宫女哪怕只是在宫中做普通的宫女,她的钱途和前途都要比在平阳公主家做一个奴仆要强啊。

在汉朝当宫女是工资总体水平较高的工作。汉朝最值钱的不是钱,是粮食,所以工资都是以粮食来算的,最低一级的宫女年俸有192斛,相当于现代5184斤,以人均一天一斤粮来算,一个宫女一年便可以养活14口人。卫子夫在宫中当宫女,一年拿到的钱就可以养活她那一大家子,还可以落些俸禄自己花,哪怕苦点,总比回她自己家要好点吧。因为一旦出宫,卫子夫就只能回到平阳府中那个下人呆的地方。看看她妈妈,她姐姐,都是找个情夫,养个私生子,然后被抛弃。这难道会是卫子夫想要的生活?再退一万步来说,在皇宫中当宫女总比在平阳府当奴仆工资要高点吧。反正都是服侍人,在哪儿干不是干?谁不愿意挑个工资高的干?

别以为当宫女风险太大,所以早逃离早好,汉朝的宫女不同于后代的宫女,“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景象是唐朝的故事。汉朝的宫女老死宫中的可能性不大。

在汉文帝时期,宫女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被放出宫。这些被放出去的宫女,因为替皇帝打个杂,说起来也算是与皇家沾了个边,皇家自然要照顾着她们点。到了汉景帝时期,对出宫宫女还多了一项特殊照顾,那就是免除了她们的终身徭役赋。到了汉景帝他儿子汉武帝时候,总归不会把这个规矩给废止了。当然,到了要被放出宫的时候,宫女的年龄大抵也比较大了,相信卫子夫肯定是不愿意等到这个年龄的。可这也横竖才进宫一年,怕什么呢?

更何况,呆在宫中还会有其它的机会,比如说宫女有可能会被赐给诸侯王,

(本章未完,请翻页)

这可是改变命运的好机会啊。

还是拿窦姬来说事,要说窦姬命还真是好,她想去赵国,结果阴差阳错的被吕太后赐给了当时的代王刘恒。虽然这不是她想要的,但刘恒唯独宠幸窦姬。再后来,刘恒的原配早逝,因为窦姬的儿子当了太子,她就被立为了皇后。这个窦皇后就是当前正和刘彻过不去的窦太皇太后,别看她现在风光,她的出身实在不咋地。

史书上记载了这样的一则故事。说是窦皇后的弟弟叫窦广国,在四五岁的时候,因为家中贫穷,被人拐卖掉了,家人不知道他去了哪儿。

窦广国被转了十多个人家,来到了河南宜阳,替主人进山烧炭。晚上睡在靠水的山地边上,结果山崩,把睡觉的人全都压死了,只有窦广国一个人活了下来。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啊,窦广国就自己占卜了一下,得了个上上签,说他数日就会封侯。得到了上上签的窦广国对自己即将会封侯深信不疑,但对自己究竟能怎样封侯却毫无头绪。

就在这时,汉文帝新立了窦氏为皇后,窦氏出身寒微,却从底层一飞冲天,顿时成为长安城中的美谈。

这时候,窦广国跟着宜阳的主人家到了长安,无意中听到路人在传:当今圣上新立了一个姓窦的皇后,窦皇后老家在观津。

窦广国虽然被拐的时候年纪小,却记性非常好,他记得自己老家所在地,也记得自己姓什么,还记得自己和姐姐常常采桑,曾掉下来。

难怪自己抽到了上上签,这不正印在这上面了么?窦广国深信窦氏就是自己的亲姐姐,他就用这个作为证据,上书陈述自己的经历。

窦皇后也正在找自己的弟弟呢,听到这个故事,觉得有影儿,就跟汉文帝说了这事,召见了窦广国。看到长大后的窦广国,窦皇后有点头晕,分开的时间太长了,窦广国从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成年人,变化太大,认不出来了。窦皇后详细地盘问这个自称是窦广国的人,对方都答得非常正确,应该是他没错。但窦皇后还不放心,又再次问他还有什么可以证明的细节不?

窦广国说:“姐姐离开我西去之时,和我在传舍中告别,向人讨淘米水为我洗澡,又给我吃了饭,才离开。”

这故事没什么人知道啊,想编也编不出来,这下子窦皇后绷不住了,拉着窦广国就哭,泪水怎么都止不住。左右陪伴的人看到皇后哭,也陪着哭,整个宫殿一片悲声。

(窦皇后兄窦长君,弟曰窦广国,字少君。少君年四五岁时,家贫,为人所略卖,其家不知其处。传十馀家,至宜阳,为其主入山作炭,暮卧岸下百馀人,岸崩,尽压杀卧者,少君独得脱,不死。自卜数日当为侯,从其家之长安。闻窦皇后新立,家在观津,姓窦氏。广国去时虽小,识其县名及姓,又常与其姊采桑墮,用为符信,上书自陈。窦皇后言之于文帝,召见,问之,具言其故,果是。又复问他何以为验?对曰:“姊去我西时,与我决于传舍中,丐沐沐我,请食饭我,乃去。”于是窦后持之而泣,泣涕交横下。侍御左右皆伏地泣,助皇后悲哀。《史记.外戚世家》)

从这则故事来看,窦太皇太后的出身也是非常的不好,如果她不是进宫,这个家族就只能一直在社会的底层打滚。

卫子夫难道不希望能够有窦太皇太后这样的好运?她难道希望一辈子守在平阳府当一个奴仆?

(本章完)

.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