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齐僖公第11节同盟裂变

我们讲文姜的故事,由于时间跨度大,已经把齐僖公给写死了,甚至把齐襄公都写死了,但齐僖公的故事我们还是要继续下去的。

齐僖公对齐国最重要的历史功绩之一便是主动与郑国同盟,并加强与鲁国的关系。对郑国,齐僖公表现出了服从、跟从,这是一个合格的第二把手对第一把手的政治成熟的表现。而对于鲁国,号称春秋江湖第一讲究礼义的诸侯,齐国的态度表现出了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恭敬,至少把鲁国当成是自己的兄长来看。

在齐僖公时代,齐国的努力使鲁国终于又回归到了“周王朝地方代理人”的地位。所谓周王朝地方代理人,那是鲁国的传统。一直以来,凡是地方诸侯要与周天子发生一些关系,都是通过鲁国来实施的。

比如,与天子通婚,鲁国定是媒人。天子有困难了需要诸侯帮忙了,诸侯是不能直接主动去送钱送物给天子的,而是要通过鲁国,鲁国象征性地出钱“购买”,再统一送至天子那里,这是照顾天子颜面。

但这个时候的天子已经不再是西周时期的天子了,许多诸侯对天子根本不当一回事。连天子都无所谓了,那还在乎你一个天子的地方代理人呢?所以,有一段时间,江湖上各诸侯基本没把鲁国当一回事。tiqi.org 草莓小说网

而齐僖公时期的齐国,虽然紧紧跟着当时最强大的郑国的步伐,但与郑国明显不同的是,郑国会直接向周天子叫板,而齐国绝对不那样干!齐国就是在齐僖公时代,重新把“尊王”的口号给提了起来,既尊王,则也尊鲁,齐鲁关系到了一个亲密的历史时期。

随着齐国在郑国的帮助下抗击北戎取得大胜,又为齐国博得了一个“攘夷”的名声,就这样,所谓的后来齐桓公称霸凭的是“尊王攘夷”理念,其实就是齐僖公时代开始的探索与实践。而这种探索与实践是被证明取得了成功的,并为后来的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尊王攘夷,到后来便成了当时春秋霸主的标配!

所以当人们一直在争论所谓的春秋五霸到底是指哪五霸时,我们中学的教科书告诉我们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还有一种版本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笔者都认为这两种都存在值得探讨的问题,春秋五霸,必须既尊王又攘夷,然后是会盟诸侯成就霸业,而宋襄公是攘了夷,他攘的是被视为南蛮的楚国,但结果却是攘败了,这样也算攘了夷么?

秦穆公谈不上半丁点的尊王,他只是有过机会去勤王,结果却被晋文公给忽悠了而未去,只攘了夷(西戎),史料记载是“遂霸西戎”,没有在中原诸侯露过什么脸。至于吴王越王什么的,只是一时间实现了国家强势崛起,击败了当时几个强国而已,但这只是军事实力上的强大,但未见尊过王攘过什么夷。

笔者心中的春秋霸主,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专指诸侯国,那便是齐国、晋国、和楚国,就这三国。如果真要说春秋五霸,那应该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晋襄公、晋悼公!晋国直接占了三位。这里我们不探讨了。

公元前717年,齐鲁两国正式结盟后,齐僖公于第二年派遣同母弟夷仲年出使鲁国,向鲁国进一步释放善意,巩固了两国的盟友关系。齐僖公为表示自己对鲁国的尊重,于公元前715年成功调停了郑、卫、宋三国矛盾,第一时间派遣使者出使鲁国,向鲁隐公详细报告事件的来龙去脉。在齐僖公看来,虽然鲁国此时不能全权代表周天子,但鲁国与周王室的关系是所有诸侯都没有的,要尊王必先尊鲁。

为进一步加强与鲁国的联系,齐僖公最喜欢的女儿文姜嫁郑国不成后,立即选择许配给了鲁国国君鲁桓公。而文姜也不负父望,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齐鲁之间进一步加强同盟的纽带。

齐僖公之所以积极加强与鲁国的联系,是基于其经营胶东半岛的长远考虑的。西边的中原地带,他与郑国结盟,从而为齐国今后吞并纪、莱等诸侯国、安定西大门奠定了外交基础。南边最主要的是鲁国,与鲁国结盟,安定南大门。而齐僖公的眼里,向东是不只是大海,还有胶东半岛,齐国必须拿下整个胶东半岛。而那里,还有许多东夷小国存在。

只是,春秋江湖是多变的,许多情况的发生,是出乎人们的意料的。齐僖公努力维持着齐国与郑国、鲁国的同盟关系,但偏偏一个意外,导致了春秋初期的最强大联盟出现了裂痕。

公元前706年,齐国在郑国、鲁国、卫国等诸侯的帮助下,反击北戎侵略者取得大胜,全歼来犯之敌,斩杀两名首领。象这样的大事,在那么讲究礼仪的春秋时代,当然得有一种特殊的仪式来庆贺。

齐僖公决定组织由郑、鲁、卫、齐参加的犒赏大会,而主持这次仪式的,是应齐国所求的鲁国人。犒赏大会的仪式非常隆重,首先是献俘。我们前面讲了,这次抗戎之战,齐国共向郑国、卫国、鲁国等三个诸侯求了援,但等卫国和鲁国军队到达之前,战事已经结束了。所以,也只有在战役中表现突出的郑国是抓了一些俘虏的,那献俘这一仪式其实就是郑国向齐国献俘。

代表郑国向齐国献俘的郑国世子姬忽共献了三百戎族俘虏,并戎兵两名首领的脑袋,以及相关的兵器甲衣。可想而知,在这第一个隆重的犒赏大会上,郑国人是出尽了风头的。

但接下来的事,却让郑国人感到了耻辱。因为犒赏大会上,齐国作为东道主,要向参会的郑、卫、鲁、齐等国军队中的大夫们赏赐食物。赏赐食物貌似很简单,只需将好吃好喝的分配下去就行,但这里涉及到了一个先赏赐给谁的问题。

鲁国人是主持,也是最讲周礼的。这一次,鲁国人也是严格按周礼来办这件事,那论礼的先后次序马上就出来了,按各诸侯爵位高低来定次序!于是,先是齐国人得到犒赏,再是鲁国人,再是卫国人,而劳苦功高的郑国人则排在了最后。

鲁国人没有错,他是严格按周礼来的,但鲁国人太机械主义了。要知道,当时郑国才是真正的中原第一强国,而且又是居功甚伟,你鲁国人几个意思?

郑国人不高兴了,可以说是极端不高兴。姬忽当时便怒了:你鲁国、卫国根本就没在这次战役中打过一个敌人,即优先得到了犒赏,这摆明了是不给我郑国面子。

齐僖公也没想到鲁国人那么呆板,当时也感到很尴尬,他甚至隐隐感觉到,郑、齐、鲁三国同盟开始出现问题了,怎么办?在齐僖公的外交方针中,郑国是排第一位的,鲁国是第二位的。如果给齐僖公一道选择题,现在郑国与鲁国如果交恶,那你齐国来个选边站队,你会选谁?

当然是郑国,齐僖公虽然很无奈,但坚定地跟着郑国走是最符合齐国此时的利益的。所以,第二年,即公元前705年,郑国继续打压周天子势力,举兵攻打盟邑与向邑两地,这两地都是京畿地盘,齐僖公仍旧依郑庄公要求,出兵助郑,逼得周天子尽迁两地百姓至洛邑。

这是郑国于公元前707年与周天子交恶,并与周天子所率的王师以及陈、蔡、卫、虢等诸侯联军发生繻葛之战得胜后的再一次军事行动,这个时候的郑国,已经完全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了。

既然不把周天子放眼里了,那周天子的地方代理人鲁国的日子也不好过了。而正如齐僖公所担心的那样,郑国人以当初在犒赏一事上的不公正待遇为理由,于公元前702年出兵讨伐鲁国。同样,这一次出兵,郑国继续请求齐国参加。齐僖公也不用多加考虑,立即派兵参加郑国组成的郑、齐、卫联系,讨伐鲁国,朗地之战。

史料并未记载朗地之战有多激烈,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战意味着春秋初期世界第一大军事联盟即郑齐鲁联盟已经彻底瓦解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