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家人

李攸之自知理亏,连忙转移话题:“娘,那个天色也不早了,也该喊小雅回家吃饭了,那个要不我上山去找找她?”

话音未落,一个十四五岁模样的少女出现在了巷口。小小的人儿背上背着一大捆柴火。小人儿低着头,步伐沉重,仿佛每走一步都是用尽全身力气。此情此景,不由得让人心生怜悯。

来人正是李小雅。

李攸之见状,连忙快步上前,准备接过女孩背上的柴火。

女孩儿抬头见李攸之走来,也是笑着露出了两颗小虎牙。

见李攸之作势要拿过柴火,哑巴女孩用头顶了顶他,示意他自己能行,不用他帮忙。

李攸之执意要拿过柴火,便伸手要去拿那捆柴的绳索。

女孩不肯,倔强的抓紧了那绳索。

“别犟了,傻妞!放手,哥来背!”

小女孩还是固执的摇了摇头,一双小手反而把绳索攥得更近了。

李攸之看女孩不肯放弃,也是咧开嘴,露出了一副贱兮兮的笑容。

露出这个表情的时候,就意味着他要使坏了。

“行,你能耐,我争不过你,你且去吧。”李攸之挥了挥手。

女孩信以为真,便迈步朝院子里走去。

李攸之等女孩走到身前,贼兮兮地抓了两把女孩腰侧的软肉。

女孩毫无防备,一个激灵,便下意识地伸手去阻挡李攸之那只使坏的手。

李攸之见女孩中计,便改变目标,夺过了捆柴的绳索。

女孩这才反应过来自己上当了,于是羞恼地锤着李攸之的胸口。对此,后者不能说安之若素,只能说是非常享受。

......

李攸之整理了一下绳索,蹲下身来把绳子挂在了自己肩头,然后发力站起,把柴火背在了自己背后。期间,女孩也是抓着枝条帮忙着提溜。

李攸之已经站定,便朝女孩说:“行了,小雅,你放手吧,哥背回去。”

哑巴女孩儿在背后摇了摇头,可是碍于柴火阻挡视线,李攸之并没有看到。

于是她轻轻地推了推李攸之,示意他往前走,自己帮他搭把手。

李攸之自然明白她的意思,他也没有坚持,而是迈开步子往前走去。

走着走着,李攸之的眼眶竟然有些湿润了,他不禁有些感慨。

也许这就是家人吧。

前世的他曾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他便和妹妹、奶奶相依为命。奶奶干农活的时候,他和妹妹就是这样上山砍柴,然后合力背回家里的。

就是后面走出农村,读了大学、读了研,也不过被人称作小镇做题家。

学得也是天坑的生化环材,研究生毕业了也不过是进厂的命,拿着一点微薄的薪水,也只够养家糊口,连给家人买一套房都买不起。

这一世,自己有幸能来到这样的一户人家里。

所以他一定要出人头地,让家人告别这样的日子。

就在李攸之沉浸在回忆中时,远处传来了韩梅的笑骂声:“攸哥儿、雅儿,照你俩这个打情骂俏的脚程怕是走到天黑也走不到柴房哦。”

李攸之的老脸和雅儿的小脸均是一红,俩人赶紧默默地加快了步伐。

......

等到李攸之放下柴火、冲洗完毕走进堂屋的时候,韩梅和李小雅已经将今天的晚饭端上了桌。

今天李家的晚餐是白水煮小米!

虽是刚刚收获,可李家的伙食还是一如既往的寡淡得有些残忍。

不仅是李家如此,除了那些豪奢的大户之外,整个洪洞县家家户户都是如此。

原因无他,今年的秋粮还未纳,谁也不知道官府又会不会多出什么些捐派的款项。所以即使今年还算丰收,但谁也不敢敞开肚皮吃。

大周朝的官方税制还算公允,是所谓的三十税一,也就是每三十份粮食,抽取一份上税。

但这样美好的场景只是出现在官方文件里。

事实上,在各级官吏和大小地主的层层盘剥下,大周朝基本算是做到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在大周朝的治下,有些佃农一年七成以上的收成都要上缴给地主或是官府。

卖儿卖女乃至易子相食在大周可不是什么神话故事,而是真真切切发生在平民百姓身边的事。

李攸之望着眼前清澈见底的小米粥,不禁叹了一口气。

“你叹啥气啊,攸哥儿?”韩梅一边给儿女乘着米粥,一边发问。

“没什么,我就是忽然觉得咱老百姓的日子真是太苦了。”

“唉谁说不是呢。”

两人均是叹了一口气,然后陷入了沉默。

韩梅本是官宦人家的女儿,因父亲落了罪,被革去了官职和功名,后来才嫁给了李老秀才。

真正的平头老百姓生来就过着这样的苦日子,早已麻木的把这视作理所当然的事情。

而韩梅则是过过好日子的,所以她才能和穿越过来的李攸之产生类似的共鸣。

“所以啊,攸哥儿,你还是得去考出个功名。若是你能考上秀才,一年也能少缴不少钱粮呢。”韩梅苦口婆心道。

面对母亲的殷切期盼,李攸之陷入了沉默。他继承了原主的记忆,自然也懂得其中的利害。

大周的农业税制有点类似明朝,对有秀才功名以上的读书人免除徭役少缴纳赋税。

当然,这是明面上的,主要针对像李老秀才这种没什么根基的读书人。

而对于那些朝中有人的人家来说,交税是不可能交税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的。

但无论如何,有个功名确实能少缴不少税款。所以当初李老秀才还在世的时候,李家的日子确实也要好过不少。

同样,若是李攸之能考上秀才,李家也能大致恢复当年的生活水准。

可李攸之有不同的看法。李攸之穿越来大周之前,只是一个学材料的研究生,读大学时也参过军。

可古代文学、四书五经之类的玩意,已经不能说是他的知识盲区了,简直就是他的知识盲肠!

虽然他继承了原主的记忆,可原主不也没考上秀才不是?除去为老李秀才守孝三年,那也是考了六七年也没考上。

虽说原主的记忆里,他是因为诸如头疼、拉肚子等各种原因才次次落榜的。

但那终究不是借口,对吧?

最主要的原因是,李攸之根本没钱去考试。

在大周朝,考取秀才一共需要参加三场考试,依次为:县试、府试、院试。

其中县试的考场设在县里,而府试、院试的考场的考场则是设在府城。

李攸之早早就已经通过了县试和府试,这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要归功于当时家境还算殷实。

可是李老秀才去世前害了多年的病,李家早已大不如前了。现在的李家可以说甚至可是说连吃饭都成问题。

而远赴府城赶考,路途遥远。备考、考试加上来回路途上的时间,一来一回至少是两三个月的时间。

而目前李家的经济状况,除非是贱卖田产,不然显然很难负担李攸之这个家中唯一的男丁再脱产两三个月了。

但即便贱卖田产凑足路费,也不一定代表李攸之一定能考上秀才,而失去了田地,一家人的吃饭可能都成问题了。

总之,考学是笔经济账,而李家已经没有了供养一个读书人的经济实力。

自古便是寒门难出贵子,更何况李家这样门都没有的破落户?

更何况,大周立国已有二百多年,如今是官府贪墨无道,豪强兼并严重,底层百姓民不聊生。

于内,各地农民起义不断;于外,又有蒙古、女真等群狼窥伺。

这大周王朝怎么看都是一副药丸的鬼样子,这个时候考科举去当官,那不是四八年加入那啥党吗?

.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