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43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有的,汉武帝即位的一年(公元前140年)称为建元元年,第二年称为建元二年,等等。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例如汉武帝曾经改元为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17]等。明清两代的皇帝基本不改元,因此有可能用年号来称谓皇帝,例如明世宗被称为嘉靖皇帝,清高宗被称为乾隆皇帝,等等。

皇帝在位时,改元是有其政治意义的,一次改元往往代表着一次政治斗争。改元是皇帝用来向臣子表明其进行政治变革决心已定的手段。改元越频繁的时期,就是政治斗争越激烈的时期,也就是权力集中相对较弱的时期。明清两代的”一帝一年号”现象,本身就说明了此时国家权力高度地集中到了皇帝手中,皇帝再也不用靠”改元”向臣子表明其进行政治变革的决心了。

最后简单地谈谈避讳的问题。

所谓避讳就是不直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则用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其结果往往造成语文上的若干混乱。试举一些例子:汉高祖名邦,”邦”改为”国”。《论语·微子》”何必去父母之邦”,汉石经残碑作”何必去父母之国”。tiqi.org 草莓小说网

汉文帝名恒,”恒”改为”常”。恒山被改为常山。

唐太宗名世民,”世”改为”代”或改为”系”,”民”改为”人”。”三世”称为”三代”,《世本》改称《系本》,柳宗元《捕蛇者说》把”民风”写成”人风”。

唐高宗名治,”治”改为”理”,或改为”持”或”化”。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把”治乱不知”写成”理乱不知”,李贤把《后汉书·曹褒传》”治庆氏礼”改成”持庆氏礼”,把《后汉书·王符传》”治国之日舒以长”改成”化国之日舒以长”。

清圣祖(康熙)名玄烨,”玄”改为”元”,”烨”改为”煜”。我们读清人著作或清刻的古书时应该注意,许多地方本来应该是玄字的,如玄鸟、玄武、玄黄等,都写成了元。

以上是避君讳的例子。此外,文人还避家讳。例如:淮南王安的父亲名长,”长”改为”修”。《老子》”长短相形”,《淮南子·齐俗训》引改为”短修相形”。

苏轼的祖父名序,苏洵文章改”序”作”引”,苏轼为人作序又改用”叙”字。

上古不讳嫌名。所谓嫌名是指和君主或尊长的名字音同或音近似的字。例如汉和帝名肇,”肇””兆”同音,由于不讳嫌名,所以不改变”京兆”字。三国以后渐渐避嫌名了,隋文帝的父亲名忠,因为”忠””中”同音,所以连带避”中”字,”中”改为”内”,官名”中书”改为”内史”,就是讳嫌名的例子。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