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回泰路车轮疾驰

在晋王回泰州之前,景枫还是昭告天下,宣布立燕王弘川为太子,即日搬离燕王府居东宫。

群臣心里明白,但面上又不敢过多议论,当事人晋王既然已经退出,别人也没理由过多腹诽。加之朝野之内已有闲话,此次晋王遇刺之事,多半与燕王脱不了干系。

这些闲话传到耳中,弘川不仅笑中带讽,燕王做事向来不理会别人看法,些许闲言碎语在皇图霸业面前何堪一提。

赶上景善身体欠安,景枫原本有意大宴群臣为晋王践行,但思虑再三,想这事也未必就值得宣扬,便作罢了。

景善亦不想大张旗鼓,在辞别皇兄后,择日清晨天色微明便携家眷出城而去。

除去家眷、细软大约数十辆马车外,还跟随有百人左右的骑行护卫团,这其中有武功深不可测的雨阳,有在暗中潜伏的五星护卫,还有混迹在护卫队伍中的剑林帮高手。

若非此前遇刺事件,晋王可能就轻装便骑,只带雨阳上路即可,毕竟是在宁国境内,敌人大规模伏击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但因了这次事件发生,不得不谨慎为上,除了本府高手倾巢,还调用了剑林帮的一众高手扮做护卫混迹队伍之中。

莘愁与晋王妃共乘一车,车辆运行在中间,前后的车辆及左右的护卫呈拱卫之势,稳稳的护着车辆前行。

几日前,苏弘楚终于带莘愁见了母亲。

晋王妃对这个勾走儿子三魂五魄的女人实在无多大好感,以堂堂皇太弟世子身份,整天流连勾栏之地,已让皇族耻笑,今看儿子似竟欲有更进一步之要求,这实在就是大大的不该了。如果仅仅只是玩玩而已,总有回头的一天,如果想明媒正娶进门,这却是万万无法答应的。

苏弘楚对此事的难度倒是早有所预料,是以引荐母亲与莘愁姑娘见面时并不言其他,只说是在江湖中认识的一个红颜知己,无论才情和性情与自己倒是很合得来,所以有意引见与母亲大人见一面。

儿子既然不点破,晋王妃自然在面上留有几分情面,便不再苛求什么,加上莘愁落落大方,琴棋书画无一不精,不似风月场所出身,竟像一个大家闺秀,心里不自觉中少了几分苛责,反倒因为自己先入为主的印象而略感不妥。

恰逢晋王府收拾搬往泰州的忙碌时段,莘愁便不时来此帮忙,上下打点一番,又赢得了服侍晋王妃的众丫鬓们一波好感。

苏弘楚乐见莘愁能与府内打成一片,加上与汐姐已商谈妥当,已足足花费三千两白银为莘愁完成赎身,这几日不由兴致甚高,陪伴母亲的时间较之以前也大为增加,在软磨硬泡之下,晋王妃便同意了莘愁随行的请求,当然名义上是回泰州旅居几日,游览当地风土人情,大家自然也无心去关注这个蹩脚借口,随行的人为即将到来的远行而忧心,留守的人更为不定的未来而不安。

晋王最终还是决定不让苏弘楚同行,而是安排他待自己顺利抵达泰州时再行出发,届时或者派雨阳,或者五星护卫足以将弘楚安全带到泰州。

遇刺一事让晋王景善感到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挫败感。

景善遇刺并非一次两次,但此前无论是来自敌方的暗杀还是拦截、围攻,均无法对他产生致命的威胁。

而这次,让他感到明显的不同以往。

从皇兄景枫暗示自己主动退出皇权之争时开始,景善就开始思谋后路,如此情势之下,大概有两条路供自己选择,一是装作糊涂,继续静待皇位传承至自己,毕竟当初已与皇兄有约,天下人人尽知,道理在自己一边,如背信弃义,难道皇兄不怕落得骂名?二是急流勇退,甘愿将传承权让出,这也是皇兄之本意,虽未名言,但意思已经明确传达给了自己。

何去何从,那就要看自己如何选择了。

如果选择第一种情况,皇位之争必然会打起,自己对战皇兄景枫和燕王弘川真正胜算能有几何?届时宁国内乱,且不说百姓遭殃,外敌借此机会发起战争势在难免。

如果选择第二种情况,失去的是皇位,得到的将是皇兄和弘川的尊重,依旧安稳的朝堂内外,晋王府平安的未来,等等好处貌似不一而足。

曾几何时,最高权力距离自己仅一步之遥,景善并非不为心动,但最终,理智还是战胜了感情。

决定退出后,事情便开始朝自己预期的设定一步步前行,直到发生刺杀事件。

首先是自己遇刺元气大伤,足足休养了月余,接着追击肖建颐的府内高手叁舯命丧树林,多日后尸体才被发现,而追查到的情报机构也多是无关紧要的个人或小团体,找不到与本次行刺事件有关的蛛丝马迹。

追查一事虽然不能不了了之,但回泰州之事也停滞不得,因遇刺事件已延后快两个月时间,权力交接也早已完成,该到了重启的时候了。

苏景善遥领泰州后,泰州便建起晋王府,在他决定回泰州之前,已然安排人员对其进行大规模修缮,虽不比京城晋王府奢华,但规模、气派在当地也是首屈一指。

晋王府修缮一事由泰州府尹高茂主抓,高茂为人谨小慎微、忠心耿耿,修缮历时三个月,每半月便快马飞奔京城汇报进展,办事极为得力,深得景善赏识。

得到晋王出行消息的高茂,早已迎出十里开外,静待晋王的队伍到来。

马、车、人,激起尘土飞扬,晋王回头观望江宁府,繁华的京都和曾经熟悉的一切渐渐模糊起来。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