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四十五卷 第一章

十月五日,日本飞机轰炸完太原的时候,一架架的日本飞机飞离了太原,此时的太原已经成了一片废墟。

“表里山河”、“拊天下之背而扼其吭”的地理优势和过去以北方为重心的政治结构决定了山西在中国古代史中的重要地位。是故,“天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京师之安危,常视山西之治乱”,而山西之形势,必有取于太原,山西之安危,常视太原之治乱。

太原,它在五代十国称之为晋阳,它地处山西中北部的汾河谷地,“东带名关,北逼强胡,年谷独熟,人庶多资,斯四战之地,攻守之场也”,自古就是“河东之根本”,历代王朝极为重视的军事重镇。

太原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往往显示于分裂割据时期。从智瑶水灌晋阳赵襄子在这里奠定三家分晋的政治格局,到北魏权臣高欢及其后代凭借晋阳“霸府”左右北朝风云,再到沙陀骑兵飙起于晋阳逐鹿中原,春秋晚期、十六国北朝时期和唐末五代三个混乱的分裂时代,军事重镇太原,对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以至于全国的政治、军事局势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太原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尤其显示于五代时期,一些学者认为,一部纷争五代史,实际可以当作建都于开封或洛阳的中央政权同以太原为根据地的割据势力激烈斗争的历史来看,这种一次又一次的激烈斗争,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以太原割据势力的胜利而告终的。

国力衰微的北汉割据政权,最多时也只统辖十二个州,户不过三万五千,兵不过三万,较之后蜀、南汉、南唐、吴越等割据政权都要弱小,但它却凭借着晋阳城和契丹援兵,接连击退了周世宗、宋太祖的三次北伐,顽强地与强大的北宋统一政权抗衡了十九年之久,攻取晋阳成为北宋统一战争中进行得最为艰苦卓绝的战役。

当全国统一的趋势和与统一趋势相适应的中央集权已经形成的时候,屡屡抗拒中央政权、成为封建军阀割据中心、“盛则后服,衰则先叛”的太原,越来越不容于统一的新王朝。

而更令宋太宗不能容忍的,是太原这片凝聚着王者之气的风水宝地已经成为一个成就霸业造就帝王的龙兴之地。汉文帝龙潜太原入主汉宫,李渊父子起兵太原定都长安,高欢父子盘踞晋阳开创北齐,隋炀帝杨广、唐高宗李治即位前都曾被任命为以晋阳为封地的晋王,崛起于太原的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和他们创立的后唐、后晋、后汉三王朝以及后来的刘崇和北汉政权更是为太原赢得了“龙城”的美誉。

“遗风因唐远,积德本周深。王气缠西北,真人虎视偏”,这首描写太原的古诗,名字就叫《龙城》。

今天的太原人依然满怀深情地这将片热土称为龙城,但这一称谓却给晋阳城带来过灭顶之灾,要知道,谋反与叛逆自古以来就是封建王朝视为十恶不赦的滔天大罪,京城里自视为龙的真龙天子们最害怕的就是别的地方出现他们的同类,因为他们的愚昧与偏执,为了他们“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的一己私利,历史一遍遍地重演着血腥的屠杀和丧心病狂的暴行,龙城太原,在劫难逃。

根据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分野”的学说,开封是“商星”的分野,太原是“参星”的分野,天上参商不相见,地上宋晋不并立,我不知道赵光义对这一说法究竟信之几许,但无论如何地冠冕堂皇,“参商不两盛”这一借口,都掩盖不了他阴暗的心理和在这一心理的驱使下毁灭晋阳城的罪恶。

赵光义既害怕军人凭借城坚池深的晋阳城再进行叛乱或割据,更害怕凝聚着王者之气的太原出现与他争夺帝位的真龙天子,五月十八日,晋阳失陷不到半个月后,赵光义下令火烧晋阳。新城、仓城、大明城,西城、东城、连城,里三城外三城的四十里繁华都市燃起了熊熊烈火,火烧之后,宋军又引晋水和汾水冲灌晋阳,最终使这座历经一千四百七十六年的千古重镇在太原百姓的血泪与后人无奈的感慨之中化为了一片废墟。

豪华壮丽的大明宫与晋阳宫,铭刻着唐王功业的起义堂和受瑞坛,还有那血肉铸就的澄空大佛,那么多辉煌的建筑和灿烂的文化,如此轻易地化为灰烬永远地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之中,只剩下一千年后一腔无人共鸣的悲愤。

太原的噩梦还没有结束,按照古代风水理论:山脉象征为龙,称作龙脉,又根据山的走势,分为龙头、分龙、起龙和龙尾。破坏风水一直是一种疯狂的报复与狭隘的泄愤,慈禧太后就曾下令砍去光绪祖父坟后的两株柏树,

人们传言,太原北方的系舟山是晋阳龙脉的龙首,西南的龙山、天龙山是龙尾,而晋阳就是龙腹,无辜的系舟山因此被宋军削去了山头,称为拔龙角,后来重建太原城时,也只修丁字街不修十字街,为的就是要“钉”死太原龙脉。

赵宋统治者为消除有可能危及自己统治的任何后患可谓是不遗余力,晋阳城外的晋祠祭祀的是西周唐国开国君主叔虞,有关唐国故地,此前存在着多种说法,“太原说”当时居于正统地位。

就在平灭北汉不久,这一历史地理的课题取得突破性进展,“翼城说”得到赵宋皇朝的肯定,先后在翼城县故城村和剪桐坊修建了唐叔虞祠。而晋祠的主祭神,从此变成了圣母,一个用来祈求降雨生子的民间俗神,圣母的身份直到清初才被著名学者阎若璩重新确定为叔虞的母亲邑姜。

对民间祭祀宗教的禁绝和引导,始终是历代专制政权维护安定的重要问题,赵宋王朝的用心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或模糊晋祠山水人格化的表征——唐叔虞神灵,改变和铲除晋祠祭祀的主题思想,从而消除太原危及其统治“盛则后服,乱则先叛”的心理基础,你能想像当年李渊跪倒在一个民间女神的脚下去祈祷兴国安邦、平定天下吗。

当然,虽然这一学术成果是政治挂帅的产物,尽管直到清末,《晋祠志》的作者刘大鹏仍在坚持太原说,但无可否认,已经在现代得到广泛认可的唐国故地翼城说还是应该予以肯定的。

赵光义为降低太原的政治地位削弱太原的政治影响,下令限制太原科举取士的名额,撤消了太原府治,降格为“紧州军事”,并州州治移到了榆次县。

赵光义又将指挥作战时驻扎过的行宫改建为统平寺,并在寺中御制《平晋记》炫耀自己灭亡北汉的武功战绩,围绕统平寺修建了周长四里的平晋城。赵光义还仿效唐太宗,在晋祠唐碑边上立了一块为自己歌功颂德的《新修晋祠之铭并序》碑。

亡国之君刘继元和他的家属被安置到了开封,临行前,他献上宫女百余人,全部被赵光义赏赐给立功将校,攻破重镇隆州的骁将解晖一人就得到了三名宫女。

尽管如此,在统一战争中极为重视军纪的宋军仍大量抢夺北汉妇女充当军妓,我不知道中国古代的军妓制度始于何时,但据《烬余录》记载,宋代的第一批军妓,就是这些无辜的太原女子。

这支胜利之师之所以两个月后就在征辽的战争中一败涂地,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刚刚从晋阳掠夺了大量财物妇女的宋军人心思归无心恋战。

晋阳的百姓,僧道和士绅全部被迁移到洛阳,其余则被迁往榆次县和平晋城,火烧晋阳时,许多没有来得及出城的百姓不是葬身火海,就是在拥塞的城门口被践踏而死。

火烧晋阳在失去家园的太原百姓心头留下了难以抚平的创伤,尽管宋廷下令禁止在晋阳城废墟内居住,但平晋城空置长达七十七年而无人迁入,这座有着令人憎恶名称的小城最终在明初被洪水吞没。

公元九八二年,也就是火烧晋阳三年之后,出于国防的需要,宋太宗命潘美在晋阳故城东北三十里汾河对岸的唐明镇新建城池。当年仅有一条小街的唐明镇,位于今天太原市西羊市街的大关帝庙一带,大南门的唐明饭店即得名于此。宋代太原城的大体位置,南到今迎泽大街北侧,北到今后小河一带,西到今新建路东侧,东到今柳巷一带,这座没有包砖的土城周长不过十一里,只有四座城门,当年周长四十二里共开二十四道城门的晋阳城此时已成为后人梦中再也难以触摸的海市蜃楼。

城池建成后,心有余悸的统治者不愿再看到“太原”、“晋阳”这样的名称,而代之以“紧州军事”,直到七十七年之后,才恢复了太原府的建制。在太原恢复旧称之前,并州州治和阳曲县治先后迁入了这座新城,民间因此有“宋前太原、晋阳一座城,宋后太原、阳曲一座城”的说法。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而太原城,则是一千年河西,一千年河东。

潘美在建设新城的时候,为了破坏太原风水,消除太原王气,取谐音以“钉”死太原龙脉,只修丁字街而不修十字街。对此,有人也做过善意的解释,说丁字街对阻遏契丹骑兵的驰骋极为有效,然而,在冷兵器时代,城池是抵御敌军的最后一道防线,一旦城防有失,守军的斗志与士气也随之崩溃,激烈的巷战只能是殉道者为壮烈结局而尽的最后努力,相对于战局已经毫无意义,所以,丁字街,只能是赵宋王朝愚昧与狭隘的表现。

太原重建一百四十多年后,以一支两千五百人的骑兵起义,女真人仅用十年时间就灭亡了建国二百余年的辽国。就在宋廷按照宋金海上之盟为全部索还包括燕云十六州在内的五代以后陷没各州而奔波交涉的时候,金太宗以北宋接纳辽军降将张觉为借口,挥师伐宋。金军的计划是兵分两路,西路军以宗翰也就是《说岳》中的粘罕为主帅,率军六万,从西京大同出发,攻占太原,东路军以另一员竭力主张攻宋的大将宗望为主帅,率军六万,自平州入燕山,直取真定,然后两路大军会师于开封城下,一举灭亡在联合攻辽的战争中被金军鄙薄蔑视的弱宋。

攻陷战略重心太原之后,金朝西路军挥师南下,与东路军遥相呼应,于年底会师开封,顺利灭亡了的北宋王朝,是为“靖康之难”。

在围困太原期间,金兵一部曾驻扎于晋阳城废墟之中,当他们举头仰望太原故城巍峨的城墙时,可曾想到晋阳城如若不毁,金兵有可能攻破这座兵精粮足千古雄关吗?当徽钦二帝北狩蒙羞的时候,可曾想过这正是当年赵光义下令火烧晋阳的报应?

尽管太原的地理位置依然重要,但太原抗金战,是龙城太原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最后一次对全国的政治、军事形势产生重要影响,从此后,太原基本没有再为封建皇朝创立过有如汉唐五代时的功勋,太原再一次影响全国形势时,已是八百年后的辛亥革命。

赵光义处心积虑地防备着太原,但他不曾想到,太原却在此后的战争中坚强地护卫着宋室江山,更令赵光义的后代们痛悔的是,如果没有毁掉晋阳,靖康之耻完全可能避免,北宋的历史也将随之改写。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