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拒绝和亲

高顺的霸气侧漏,可吓坏了卢思道,他是了解突厥实力的,知道突厥不好对付。

他立刻派人去通知内阁,然后继续劝着高顺,从中周旋打算缓和气氛,结果高顺毫不退让

突厥的使者虽然有些不了解汉文,可也听明白大致的意思,高顺这是拒绝了他,气的一甩袖子转身而去。

“达那使者,达那使者?这……”

卢思道看着高顺,高顺脸上的怒容消失,脸色恢复平静,此时他才想起一件事,那就是历史上也有相似的一幕。

宇文氏取代西魏建立北周政权,与北齐为争夺黄河流域的统治权展开激烈的交锋。

北周为了拉拢突厥,大成元年二月,突厥佗钵可汗派使节求婚,北周宣帝宇文赟选中堂妹,封为千金公主,预备下嫁。

但由于突厥拒绝交出北齐流亡“皇帝”高绍义,所以婚事一度延宕。

翌年二月,突厥再次遣使入贡,这次终于迎娶了千金公主。

就在千金公主下嫁的当年七月,父亲赵王宇文招就因谋诛国丈杨坚而被诬陷处死,她的兄弟也被屠杀。

大象二年二月,杨坚代周建隋,是为隋文帝。

其后丈夫佗钵可汗也死了,千金公主按突厥收继婚习俗,嫁其侄沙钵略可汗。

千金公主发誓要为宇文家族报仇,便怂恿沙钵略可汗侵隋,再加上隋朝对突厥也不如北周,所以沙钵略答应千金公主的要求。

隋文帝派使节到突厥,沙钵略可汗责骂道:“我本是周室的亲家,如今杨坚灭了周室,自己当上皇帝,如果我袖手旁观,有何脸面再见我的可敦?”

开皇二年,突厥正式向隋朝宣战,四十万大军势如破竹,先后攻下延安、天水等六城,长安震动。

杨坚采取长孙晟的建议,以离间计挑动突厥各部落。

隋朝的离间计取得了极大成功,沙钵略可汗的叔侄纷纷反叛,沙钵略腹背受敌,陷入困境。

千金公主明白杨坚最希望看到突厥内部自相残杀,万般无奈下,千金公主决定暂时将自己的国恨家仇放在一边,先帮助丈夫走出绝境。

她向杨坚写去亲笔信,表示自己虽是北周公主,却十分钦佩杨坚的圣明,请求做大隋皇帝之女。

杨坚此时的主要精力在灭陈,于是顺水退舟,赐公主杨姓,收为养女,改封千金公主为大义公主,希望她深明大义,为隋和突厥安定做出贡献。

此后,两国来往不断,取得暂时的安宁。

当然,这样的安宁只是暂时的,杨坚表面上对公主恩宠有加,心中却无法信任。

公主忍辱负重,为两国的友好交往也确实做了一些事,但对杨坚灭其宗族的仇恨始终无法释怀,双方都只是利用对方,各藏心机,只要有机会必将对方一口咬死。

开皇七年,沙钵略可汗病死,经过叶护可汗的短暂统治后,由沙钵略可汗之子都蓝可汗即位。

大义公主按照突厥的风俗,又嫁给都蓝可汗。

开皇九年,杨坚灭掉南朝陈国,为表示恩宠,将陈后主陈叔宝一面华贵的屏风赐给大义公主。

公主久居塞外,许久没有见过如此华丽的东西了,睹物思人,国恨家仇一起涌上大义公主的心头,激动之余,她忘记了谨慎,挥笔在屏风上提诗一首:

盛衰等朝露,世道若浮萍。荣华实难守,池台终自平。富贵今何在?

空事写丹青。杯酒恒无乐,弦歌讵有声。余本皇家子,漂流入虏廷。

一朝睹成败,怀抱忽纵横。古来共如此,非我独申名。惟有明君曲,偏伤远嫁情。

这首诗流传到隋朝,杨坚发现她的国恨家仇是如此强烈,暗想大义公主随时可能挑动都蓝可汗与隋朝宣战,他决定除掉这个隐患。

开皇十三年,有个流浪到突厥的汉人杨钦声言自己是大义公主的姑母西河公主派来的心腹,西河公主与丈夫打算与突厥联合发兵,灭隋复国。

报仇心切的大义公主信以为真,并说服都蓝可汗同意发兵。

其实这杨钦很可能是隋朝派出的间谍,因为杨坚不久便得知此事,派长孙晟前往突厥捉拿杨钦。

虽然都蓝可汗拒不承认,大义公主也对长孙晟出言不逊,并让自己的情夫安遂迦与杨钦谋划如何诱使都蓝可汗反隋。

但长孙晟通过贿赂突厥达官得知杨钦所在,趁夜将其抓获,带到都蓝可汗面前。

同时还揭发了公主和安遂迦私通的丑闻,突厥人多引以为耻,都蓝可汗让长孙晟带走杨钦与安遂迦。

公主虽未立即被杀,但处境也十分尴尬。

几乎就在同时,统治突厥北方的突利可汗染干为争取隋朝的支持,偷偷向隋求婚。

隋文帝派裴矩告诉来使:“设计杀了大义公主,我朝立即许婚。”

于是突利可汗不断向都蓝可汗诋毁公主,终于激怒都蓝可汗,将公主处死。

此时周国的局势被高顺干扰,严重偏离了历史,宇文招已经死了,自然不可能和突厥和亲。

原本的千金公主也许不会再出现了,可周国绝对不会缺女人,佗钵可汗这时候提出与齐国和亲,究竟打的什么主意?

难道他真的想和齐国交好?

那为何之前还要出兵支援周国?

世人不知道这段历史,不会理解高顺此时复杂的心思,他之所以说出那番话,并不是一时冲动。

如果两国和亲,佗钵可汗就会支持齐国统一了么?

历史上要不是杨坚动作快,根本不可能替代周国,所谓的蛊惑复仇,在高顺看来就是借口。

中原王朝崛起,会威胁到他们的安危,突厥以千金公主的名义出兵,就是想打压隋朝。

可隋朝统一天下以后,大势所趋无法避免,若不是隋炀帝昏庸无道,隋朝也不可能二世而亡。

而杨坚代周后,突厥趁隋朝立足未稳,从甘肃一带向隋朝发起大举进攻,隋文帝不得不发兵抵御,并修筑长城。

同时,东突厥沙钵略可汗即位,西突厥达头可汗拒绝承认沙钵略可汗名义上的宗主地位,公元五八三年东西突厥正式分裂并内战。

高顺知道突厥会分裂,然后会发生内战,到那个时候,突厥自顾不暇,也就无法干涉中原之事。

当那个时代,高顺会趁机灭了周国,统一天下,然后休养生息,伺机再灭了突厥。

有了这个打算,和不和亲已经没有意义了,况且当着那么多邦国的面,高顺不能弱了气势。

内阁知道此事后,都表现出忧虑,五部尚书纷纷上书,请求高顺重新定夺,只有斛律光无所谓,他和高长恭一样,是个战争狂人。

“和亲之事,不必再议,我朝已经决定修建长城,突厥也不会坐视不理。

既然一定会打,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只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即可。”

既然没人理解高顺,高顺就乾纲独断,只要高长恭不反对,就没人可以动摇他的决心。

事实上高顺猜的没错,佗钵可汗的确是两边下注,周国那边也派了使者和亲,杨坚答应了。

与两国同时和亲,看起来有些荒唐,佗钵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猜到高顺不会答应。

只要高顺不答应,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帮助周国,如此就可以牵制中原形式,保证他优越的地位。

如果高顺答应了,他也有说辞,帝王家的子嗣众多,随便找两个儿子,也能收了两个女子。

总之佗钵此举就是和稀泥,高顺不屑与他打太极,表面上看于两国的关系不利,却也震慑了那些邦国。

从而奠定了齐国霸主的地位,逐渐引导人心。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