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覆灭陈国

“先生这是什么话,你是大齐的柱国,大齐不能没有你。”

赵彦深闻言笑了,摇了摇头,他的声音很虚弱,神情却十分安详。

“老臣当初看走了眼,曾和殿下作对,后来老臣才明白,殿下才是大齐的希望。

还好老臣没有铸成大错,为大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今陛下南征,殿下切莫因为老臣而乱了心神。”

赵彦深说完,高顺心中动容,什么叫忠臣,就是像赵彦深这样默默无闻,临死还没忘记国家。

“先生请放心,我晓得。”

高顺握着赵彦深的手,安慰了他一番,赵彦深真的不行了,他太老了,也太累了。

又一位老臣离世,高顺内心有些沉重,如今魏长贤和阳休之已经入阁,让谁接手户部是个问题。

最合适的人选应该是卢思道,可是他还有更重要的事去做,不能拴在朝中。

而户部尚书至关重要,高顺多方权衡,最终决定启用一个人,东徐州刺史王晞。

王晞,字叔朗,小名沙弥,北海剧县人,南北朝时期北齐大臣,北海郡公王宪曾孙,华山公王嶷之孙,豫州刺史王云之子,银青光禄大夫王昕之弟。

容仪俊美,淹雅有器度。永安初年,释褐员外散骑侍郎,以母老不受。

后受到高欢、高澄赏识,征入幕府,任常山王高演宾友。

数次劝高演进言苦谏文宣帝高洋,并在高洋驾崩后,参与策动高演入京政变夺权及最终称帝,成为首席功臣之一,深受齐孝昭帝高演器重。

官至散骑常侍、太子太傅、太子中庶子,固辞高位,武成帝高湛即位,受到忌惮,加仪同三司,恬淡自处,不以世务为累。

孝昭帝驾崩后,王晞悲哀追慕不已,因此身体虚弱。

武成帝高湛本来就不满王晞的儒雅迟缓,因此更加嫌恶他,借着奏事的机会对王晞大加呵斥,但王晞步伐雍容晏然,于是外任东徐州刺史。

王晞性格恬淡纵适,未尝以世务为累,在并州做官时,依然欣赏良辰美景,啸咏遨游,登临山水,高谈设宴,士人都称呼他为“方外司马”。

把这样一个慢性子的人放在户部,当然是不行的,但唐邕可以。

齐国现在发展的很快,很多方面都有不足,而这些不足就是隐患,需要逐一解决。

高长恭武将出身,没有耐心治理国家,高顺身份特殊,也需要在杀伐果断。

这时候的朝廷,就需要一个稳重之人,在所有人都快的时候慢一下,也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于王晞还有一个故事,那就是北周灭北齐,王晞和人一同逃难,他不改本性,路上不肯急行,同行的人责备他。

他则说:“别责怪我。我如果做事不悔,早已当上三公许久了。”

高顺用人,向来只看他的长处,唐邕聪明过人,颇有才干,博闻强识,做事干练。

这些年他掌管刑部,做的井井有条,把北齐律很好的推行下去,让齐国的治安为之一新,哪怕是王公贵族也颇为忌惮他。

所以把礼部交给王晞,把刑部交给崔儦,户部交给唐邕,吏部交给薛道衡,工部交给高孝珩,兵部是斛律光,六部就全都解决了。

之前的礼部尚书年龄大了,早就想告老还乡了,高顺正好随了他的愿。

六部进行了一番调整,王晞也入朝上任,王晞对于这个职位很满意,可以说是量身定做。

尚书台,高顺总算见识了什么叫慢性子,颜之推看着自己这个新任上司,向高顺投来哀求的目光。

可高顺却视而不见,反而笑道:“介之啊,这次把你调到礼部,一定要好好辅佐晞公。

他老人家年纪大了,你是年轻人,平时要多帮衬,费力气的活你来干。”

“是……”

颜之推无奈地答应,李德林则比他淡定的多,虽然对崔儦也很不习惯,却不影响他的地位。

突如其来的惊喜,让崔儦有些受宠若惊,高顺曾答应他给他机会,如今真的应验了。

其实之所以让他主持刑部,主要是李德林和颜之推书卷气太重,虽然他也是读书人,但他起家员外散骑侍郎,算是武将出身。

再加上年龄比二人大,所以高顺让崔儦上位,颜之推和李德林还要培养一下,也许下一步就可以让二人入阁。

帝王心术,向来如此,就是要让人捉摸不透,同时也是在考验大臣的心性。

同样是高顺的心腹,薛道衡已经独当一面了,卢思道在外面更是风光,也因为他们二人跟高顺早。

看着诸多大臣,高顺心里还是很满意的,迄今为止文臣的班底还算不错,都是史书有名的名臣。

赵彦深去世,朝廷根据礼制追封、赠使持节、赐谥号,举行葬礼,安顿后人。

赵彦深的两个儿子才学不显,但蒙荫也可以在朝中为官,过几年如果表现优异,也可以外放担任地方官。

唐邕能力出众,很快就接替了赵彦深的位置,而魏长贤和阳休之也很快进入角色,帮助高顺处理国事。

……

齐国境内一片祥和,但周国和陈国却是动乱不安。

尤其是周国,自从宇文宪举兵勤王,周国的两大势力就开始争斗,各方交战一直到今天。

宇文宪和杨坚都有支持着,双方的理由都很充分,所有势力都被卷进来,被迫站队。

长安城,杨坚看着战报皱眉,明明朝廷的实力要强于叛军,几个总管不知为何总能化险为夷。

杨坚此时下有独孤罗,于智等大将,就算不是尉迟迥、司马消难等人的对手,也不应该打不过那些宗室。

没当朝廷有所行动,对方总可以及时发现,而且叛军十分狡猾,发现不对立刻逃跑。

这种打法,让杨坚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好像在哪见到过,但又想不起来。

结果就是杨坚迟迟没能平定叛乱,反而有愈演愈烈地架势,而宇文宪也无法打进长安,因为他发现有些人根本不听指挥。

周国内乱不停,陈国的齐军进攻也不停。

斛律光和高长恭兵分两路,进攻南豫州和东扬州,陈顼此时还在病重,徐陵辅助陈叔英与齐军对抗。

陈庭一边和齐军对抗,一边下旨召集士族和土豪,让他们出兵支援朝廷。

让他们失望的是,那些士族不但没有出兵,反而还趁机造反,岭南少数族豪酋纷纷起事,竟然欲自立为王。

这对于陈廷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江南的士族也开始动摇,为了自身的利益,开始有了异心。

没有了长江天险,两郡的城池又比不上建康,再加上又分兵两地,淳于量和陈叔英坚持了半年,终于被齐军攻破。

承光四年,十二月,陈军大败,陈国覆灭。

随着陈军的溃败,斛律光和高长恭很快就消灭了残存势力,至于那些士族和豪酋,则派人安抚。

此时的齐军,也已经人困马乏,虽然可以一鼓作气消除隐患,却有些得不偿失。

陈顼在昏迷中被俘,陈叔英投降,淳于量战死,陈国的大臣死的死,逃的逃,大多数都选择投降。

历时半年多,齐国终于灭了陈国,要不是南方气候温暖,冬天也可以打仗,估计这场战役会持续更久。

消息传回邺城,高顺长出了一口气,本以为可以轻易灭了陈国,没想到拖这么久。

十多万大军,半年多的时间,已经吃空了齐国的国库、粮仓,如果再持续一年半载,高顺已经拿不出粮食了。

还好战争结束了,齐国可以缓一口气,现在周国虽然还在内斗,可齐国却无力出兵。

思量许久,高顺还是放弃了这次机会,一鼓作气固然痛快,但穷兵黩武隐患很大。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