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看穿阴谋

阿布达还是有些胆量和反应能力,否则高颎也不会找他。

他说的也没错,商人周游列国,的确要经过很多地方,身边有人追随也正常。

“既然是从隋国入镜,那就是来做生意的,做生意讲究钱货两清,你已经拿到货物,为何还迟迟不肯离去?

这孙二本是市井泼皮,根本无钱存储,你为何又要给他银票让他去换,这么做又是何意?”

赵五本从事情报工作多年,对于审讯轻车熟路,很快就找到了疑点,问的阿布达哑口无言。

“钱庄虽小,却代表着朝廷,一边是广大百姓,一边是诸多商人,你在中间挑拨离间,究竟是何居心!”

赵五本语调突然变重,吓得所有人一哆嗦,张巧儿在一旁微笑看着这一幕,她早就习惯了赵五本的一切。

“大王的意思是,这夷商有意针对钱庄,从中挑拨,鼓动百姓闹事,让商人不在信任朝廷……”

赵五本点点头:“陛下行事,非常人所及,钱庄虽小,却事关重大,非我等可以理解的。

从这次的针对就可以看出,杨坚已经有所行动了,至于什么目的,暂时还不得而知。”

阿布达有敌国细作的嫌疑,所以暂时收监,商人们误入其中,通通回家反省。

散户们得到了银钱,也没有理由闹事,一场风波看似平静,却是更大的开始。

三天后,朝廷的使者到了,高顺任命刑部侍郎韦顗担任钦差,负责调查此事,赵五本、范元濂配合。

韦顗(yi三声),字周人,洛阳人士,承光二年进士,多年考核优异,擢升为刑部侍郎。

这件事关系到隋国,朝廷十分重视,与韦顗一起来的还有黄金万两,入了金陵府库,作为江南储备金。

财帛动人心,钱财多了,已经足够某些人铤而走险,所以高顺同时还派出了一队禁军,足足有五百人。

还好近两年修建长城,把重罪之人都发配北境,齐国境内治安不错,一路上倒也顺利。

可事情的源头并不在杭州,而是长安,等高顺再次得到消息时,那个阿布达已经死了。

“夷商畏罪自杀,这明显是杀人灭口,如果真是这么简单,不像是杨坚的风格。

针对钱庄……他到底要干什么,我们下一步计划就是推行银票,开展借贷……”

高顺反复琢磨着这件事,这场风波的影响不大不小,的确让很多百姓有了警觉。

如今的银票还只能算是字据,不能当货币使用,而高顺的目的就是把它变成货币,这个过程注定艰难险阻。

“对于此事,诸位怎么看。”

尚书台,内阁成员都在,高顺和他们讨论此事,就是想分析一下杨坚的用意。

袁宪道:“隋帝此举,也许是想借商人之手,再次挑起江南的事端,从而阻挠江南的发展。”

裴蕴道:“若是挑起江南事端,这个理由未免牵强,钱庄没钱只是暂时的,只要银钱运到了,也就没有理由继续。”

房彦谦道:“若不是冲着江南,那就是冲着钱庄去了,只是钱庄的作用只有我们几人知晓,他们又是怎么看出来的?”

高顺闻言看向魏长贤,魏长贤捋了捋胡须道:“表面上看,钱庄是为了方便商人通商,正常的兑换不会有问题。

而这次的关键事银票,若是把全国的银票都集中在京城,请问京城有足够的银钱兑换么?”

高顺略一思索,然后点点头:“有,国库的储备足够,银票的发行也是有限制的,这是一种新型货币,所以要有足够的银钱储备。”

“陛下说的不错,京城确实有足够的储备,可地方却不一定有,所以第一个问题就是,兑换的流程有问题。”

在场都是聪明人,魏长贤说完就都明白了,其实和后世一样,现在缺了一个步骤,那就是预约。

“如果需要大额兑换,需要提前预约,这一点开银票时就要说明,否则可以不开。

而且钱庄要留下足够的运营资金,来应对散户,要想推广新货币,必须积累信誉。”

高顺其实知道这些,只是他没想到问题出现的这么快,货币如果没有足够的保证,就会贬值,也就失去了价值。

金融方面高顺不是很懂,他也在慢慢摸索,不过他很清楚,只要这个生意做成了,朝廷再也不用担心财政问题。

“存储,借贷,兑换,现在都只是概念,需要进一步完善,钱庄只是第一步,朕要做的是银行。

有人可能会觉得,那些钱如果借出去,收不回来怎么办,但银行不是善堂,借钱是需要抵押的。

而且钱放在银库里,时间久了会发霉、生锈,所以我们要利用这些钱投资,这也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高顺一边讲解着金融知识,一边描述着银行的作用,说银行可能有点夸张,毕竟有很多事情是现在做不到的。

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旦朝廷成功推行了新货币,就可以回收金、银、铜,这些才是真正的钱,而且不会贬值。

而且成熟的货币体系,可以增加国家凝聚力,若是进一步扩大影响力,甚至可以影响周边国家。

几个人讨论了许久,一直到深夜,高顺见大家都有些累了,于是就提出吃了夜宵回去休息。

宫里的食物简朴却精致,一碗馄饨加几个小菜,吃的几人浑身舒坦。

“若是真向陛下说的那样,那些纸就可以买东西,那该是什么样的场景。”房彦谦笑道。

袁宪:“错了,那不是纸,而是钱,只不过比铜钱请便,易于携带,易于使用。

咱们每次发俸禄,都需要几个人抬回家,若是换成纸钱,只需要处处进怀里就行。”

袁宪说完,高顺脑中灵光一闪,抬手道:“袁阁老刚才说俸禄,工钱!”

一语惊醒梦中人!

高顺打算发银票并不是秘密,主要是考虑银钱不便于携带,银票还是作为字据使用。

可如果钱庄出了问题,那些民夫劳工还会要银票么?

几位内阁大臣面面相觑,终于找到了关键,同时也都有些后怕,这次若不是赵五本出现,怕是不好解决。

十万民夫,朝廷不能失信于人,可若是真给出百万贯钱,对于朝廷的财政同样是不小的负担。

运河不是长城,不需要什么材料,最多也就是一些堤坝的修建,但大多数都是清掏、开凿。

这样就有一笔纯粹的工钱,再加上粮食,一旦开工,就够的上劳民伤财了。

有人说那些都是纯粹的劳工,干的就是这个,不会有什么问题吧。

可是有件事不能忘了,那就是这件事不是高顺自己干,而是让十万劳工和诸多官员负责。

只要是人,就难免有私心,朝廷的决策是好的,然而坏事的往往是小人物。

一贯钱一千文,民间八九百也很常见,贪墨是查不绝的,水至清则无鱼。

民夫辛苦一年,可能就赚十贯二十贯,若是被官员扒层皮,就算不说肯定也有怨言。

而银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杜绝这种问题,并不是完全解决,最起码钱庄兑换是足量的。

类似的问题太多,不可能完美解决,但只要不失大格,有点瑕疵也正常。

况且人都是有奴性的,升米恩斗米仇,当年和珅赈灾,明目张胆的掺沙子,却多救了无数无数百姓。

凡事都不是绝对的,社会阶级始终存在,高顺站在最顶端,他必须把握一个度。

这年头造反太常见了,如果想坐稳江山,就必须考虑周全,窥一斑而知全豹,必须学会以小见大。

想要不劳民伤财开凿运河,的确要多考虑。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