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关之43林觉民舍小家为大家字字泣血“与妻书”

同学们,在福州城区南后街(三坊七巷)北大门西侧有一座掩映在绿树浓荫中的民宅,这就是辛亥革命先烈林觉民的故居。庭院虽幽静,但故居内的一件件文物,尤其是林觉民手书的那封千古绝响的《与妻书》,让参观者无不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林觉民1887年出生于福州,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腐朽没落的清王朝正处于末期,但它不甘心于退出历史的舞台,对革命的志士仁人进行了疯狂残酷的镇压。革命者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斗争,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次,林觉民在这次起义中壮烈牺牲,年仅24岁。牺牲前他写下的《与妻书》是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

林觉民烈士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既是一个有着崇高理想的革命家,又是一个血肉之躯的普通人,他在广州起义前夕,留给妻子陈意映的绝笔书,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对妻子的绵绵深情,也是留给后人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感人至深的抒情佳篇

《与妻书》是林觉民在生死离别之际写给妻子的书信,特定的环境下,烈士思潮翻滚,激情难抑,肺腑之言充溢全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是不可多得的抒情精品。

陈意映女士是位温文尔雅、知书达礼的贤淑女子,兼之思想解放、支持革命,是林觉民烈士的挚爱亲人。所以书信开篇,便开门见山,直接抒情,“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生离悲痛之情迎面而来,充满了整个时空。接着用了“汝记否?”,一个“记”字,带出了一连串的回忆,引出了对夫妻恩爱的追忆:一是夫妻谁先死的谈论,说明自己本不愿先死而“留苦”给妻子;二是对“双栖”甜蜜生活的回忆,说明自己“真真不能”忘记爱妻;三是追述最后分别之前,未将赴义之事告诉爱妻的原因及当时的心情,三件往事,都是抒情的铺垫。只有真爱夫妻,才敢于谈“谁先死”,只有真爱夫妻,才能将痛苦留给自己,替爱人分忧解愁。这是一对怎样挚爱的夫妻!愈写夫妻恩爱之深,愈见夫妻生死离别情重,哀婉悲痛之切,让人不忍承受。一个有血有肉,可亲可敬的英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示在了眼前,烈士与常人一样绝不是无情之人。当书信接近结尾时,用了“吾今与汝无言矣”,似乎要收住话头,实则满腔眷恋之情无从说起,感情激烈,欲止而未止,只能寄希望于死后“吾平日不信鬼,今日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烈士是个革命者,本来不相信有“鬼”和“心电感应”之说,现在却希望它“真有”,希望它“是实”。这是一种孤苦的愿望,不忍丢下心爱的妻子,死后也要“依依旁汝”陪伴妻子身旁。这是怎样的眷恋,以至于要用幻想来慰藉,填补自己的哀痛。书信结尾处“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矣!”信将了,情未断,万千言语无处叙说,内心汹涌而出的感情无处寄托,真是“巾短情长”,只得托于“梦”中了,这是哀痛欲绝时才有的真情实感。

书信自始至终,剖肝沥胆,直抒胸臆。情感真挚,笔调委婉。掩卷三思,倍觉情真意切,堪称感人至深的抒情佳篇。

激昂慷慨的正气之歌

若仅仅在一个“情”字上作文章,也只能算闲事闲情之作,而只有情中有理,说理精辟,以理为先,情理互衬,才算得上高品质的作品。《与妻书》情中见理,情为小理,理为大情,阐述的是个人幸福服从全民幸福,个人的“亲人之爱”服从革命需要之理,表现的是烈士不惜牺牲个人一切争取自由幸福之大情。林觉民烈士以其大义为理,舍妻取义的作法,谱写了一曲慷慨激昂的正气歌。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是纲领性的句子,全信说理,由此展开。在“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这一看似矛盾的义理中,以大量笔墨阐述了“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谋幸福。”的道理,由爱妻子一人延展到爱普天下之劳苦大众,由牺牲个人扩大到争取更多人幸福,使个人私情服从国家、民族之大理,体现了烈士追求自由、民主、博爱的革命理想。正因为有烈士崇高精神境界的驱动,书信中多次出现了“吾今死无余憾”、“吾牺牲百死而不辞”等句子,烈士视死如归、大义凛然,浩然正气荡胸回肠。同时,烈士于信中处处揭露清王朝的腐败,他把当时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看成是“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用犀利的语言抨击旧中国的黑暗,“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贪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可以死”反复出现,就十分深刻地揭露了旧中国惨不忍睹的现状,这样的黑暗现实,只能催人奋起勇敢前行。烈士的书信完全像一篇指向黑暗统治者的战斗檄文,林觉民烈士对革命的赤胆忠心,铮铮铁骨般的语言,及“面色不改、俯仰自若,引颈就戮”的行动,使书信的义理、内涵更加深遂、厚实。

书信中慷慨激昂的正气,除了得益于烈士对天下博大的爱和对祖国命运的关切外,还得益于对妻子的绵绵深情。书信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当陈述祖国、人民的义理时,并不回避儿女私情,也不掩藏与亲人永别时流出的眼泪;而述说夫妻情怀时,用革命者的豪情激发妻子对天下人和祖国命运的关切。这样,既抒情,又说理,情愈浓,理就愈深。正因为烈士对妻子眷恋之情那样诚挚,才使他忍心舍妻赴义的“理”具有了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精诚之至的特色语言

庄子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普希金也说过:“如果你的语言不是出于你的内心,你就不能打动别人的内心。”。《与妻书》中的语言都是剖肝沥胆的话语,是从烈士肺腑汹涌而出的,所以它的语言情意真切,扣人心弦,读之使人久久不能忘怀。

林觉民烈士平素就有较高的语言修养,写过《原爱》、《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等文章,他钻研语言文学,出版有多种译著,深厚的语言功底是这封书信语言成功的又一原因。这封书信语言浅**易,使用了杂有白话成份的通俗文言,如“汝看此书时,吾巳成为阴间一鬼”、“泪珠与笔墨齐下”、“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等,都同白话很接近;书信中运用反复,不断抒情言志,创设了书信感人的语言氛围。信中结构相仿的语句出现了多次。如,“吾至爱汝……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吾灵尚依依旁汝也”。又如,“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反复出现的语句使情感表达愈益深入;书信中选用了许多典故,如“太上忘情”、“望夫化石”、“破镜重圆”、“司马青衫”等,融入通俗的语言之中,没有冗赘艰深的毛病;书信中多次化用《老子》、《孟子》的语意,如同己出;书信中还严格沿用旧书信的格式,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与妻书》文字流畅、平易浅近、感情浓烈、委婉曲折,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可见其笔力之深厚。

《与妻书》表现革命者林觉民为革命事业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高尚情操和对妻子的眷恋深情,表达了革命者的生死观和革命观。

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思绪澎湃,委婉曲折地叙写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的深沉的爱,表现了一位民主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文章紧紧围绕“吾至爱汝”而又不能不“忍舍汝而死”这一矛盾复杂的感情,写得缠绵悱恻而又豪情满怀,是爱的颂歌,更是一首正气之歌。

林觉民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牺牲,革命志士前仆后继的斗争,使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盘据中国大地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同学们,当我们在和平的阳光下,在安宁的环境中学习、工作时,也许你会感觉,这一切都很平常呀。是很平常,但这种平常中又包含着幸福。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是林觉民及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勇于牺牲换来的。林觉民在《与妻书》中就是盼望着旧中国早日走出黑暗,“为天下谋幸福”,可以告慰先烈的是,他们的后代今天正生活在幸福之中。

今天我们读《与妻书》,就是要学习林觉民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即使是生活在和平年代,也会有自然灾害发生,也会有突发事件发生,这就需要我们舍小家为大家,需要我们有勇于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就是在平常的日子里,当别人有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也应当伸出援手,让乐于助人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

在物质财富大大丰富的今天,我们更应当学习革命先烈那种一心为祖国,为人民的精神,提高我们的思想境界,精神境界,只有这样,我们才对得起那些牺牲的革命前辈,才不辜负他们的期望。

写于2018年5月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