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访师

第二天起床,才发现太阳已经高高升起。巴耶早就在食堂忙活,特意给全体员工放了一天假,大伙聚在食堂里,坐了足足三桌。听别人聊起,我才知道,巴耶先前还学过厨师,手艺相当不错。

中午饭菜丰盛,大家又饱餐一顿。巴耶喝个不停,不多久就醉了,甚至忘了送我们一程。

酒足饭饱,我们离开养殖场,回到了县城的汽车站。黎老太公一行人与我们道别,他们要搭乘汽车回猫场镇;我与老牛、小川、希雅四人则要回K市一趟。

阿黎恋恋不舍与我们挥手,跟着父亲上了车。隔着车窗,她依然目不转睛看着我们。不知为何,我感觉这几天她的面色不好,不知道是在水潭里着了凉,还是因为太辛苦瘦了一圈。

回K市的车子即将发动,老牛在车上对我说:“你们到了K市,也不用太担心。K市那边我也打过招呼,自然有便衣同志在后面保护你们。我就不跟你们一起行动了。”

“你要去哪里?”我问。

“之前我不是跟你讲过嘛,这段时间我联系了当地的文物部门,和他们讨论了那起盗墓案。他们很重视!”

我大吃一惊,“你们真打算马上去沐王爷的坟里考察?”

老牛摇头叹道:“怎么可能?一方面,要尊重当地的民风民俗;另一方面,我们主要是想把那颗遗失的珍珠找回来。先前不是听人说,这帮盗墓贼把珍珠偷偷运到国外拍卖了吗?我们想顺着这条线索往下查。”

“有收获吗?”

“有!去年二月,东南亚某国确实举办过一场公开的拍卖会。当然了,虽说是公开的,但拍卖品却不会完全示众。我们怀疑那颗珠子应该就在这场拍卖会上被人买走了。这几天光顾着跟你们磨叽了,我得马上回去协助他们调查。”

我点头道:“行,一旦有情况,随时保持联系。”

我和老牛在这边聊着盗墓案,希雅和小川坐在我们身后,一直叽叽喳喳说个不停。他俩年纪相仿,希雅又对通灵师感兴趣,自然话题不断。

下车后,老牛首先打车离开,我则带着两个人去了另一个地方。

出租车上,小川催问我此行的目的,我这才原原本本告诉他们:“K市有不少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的专家。我们既然要拜访沐王爷,自然要找他们提前打听打听。你们别忘了,刺风还是陆木的兵器,如果能了解到陆木的生平故事,我想一定有收获。”

希雅在一旁连连点头,“没错没错。我来K市的时候,就找过一位专家。民间的高人不少呢!”

车子停在K市当地的一家文化研究所门前,我们下了车,来到门卫传达室,说明了来意。不多久,研究所里走出一位穿着中山装的老者,他笑嘻嘻与我们打招呼,握了握我的手,问道:“久闻大名,今日才有幸一见哪!哈哈,林先生,你可是咱们的贵客,快请进!”

“哪里哪里,来得唐突,叨扰李老师了。”

小川惊讶于我居然和文化界的人士有来往,我却自豪一笑,并不多解释。

这事说起来并不复杂,我在赵老板的公司上班,本身的头衔就是“民俗研究者”。除了偶尔跟着师哥驱邪外,大多数时间都浸淫在各地民俗研究当中。有了心得,我手里痒痒,便会写几篇研究笔记,偶尔幸运被一些文化杂志刊用,因此渐渐有了点小名气。眼前这位李老师既是Y省当地的研究所职员,又兼任一所大学的教授,他的文章我常拜读,很有见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俩通过书信有了往来,早已神交多时了。

李老师多年来专研Y省苗家文化,找他帮忙,绝对没错。

他领着我们来到研究所的会议室,热情给我们泡了茶,这才坐下来问起我的来意。

我简单讲了讲这些天在猫场镇的遭遇,中间略去与通灵师有关的话题,单纯询问起沐王爷的坟墓,以及传说中那位陆木的故事。

“哦?你们去过猫场镇了?那太好了!”李老师很和蔼,耐心为我解答道:“没有错,猫场镇确实有沐王爷的坟墓,但根据我们的考证,立马埋着的并非王爷。”

我点头道:“这我知道。明朝的爵位有明确的规定,除皇室与亲王外,外姓人基本上只能承袭公、侯、伯三等爵位。沐家虽然世袭黔国公,但说白了只是公爵头衔,根本不能称王。王爷这个称谓,是民间对他们的尊称。”

李老师点头:“你明白这个,那就好办了。沐家每一代的嫡长子,可以继承黔国公的爵位,但族内其余子弟,就很难享受贵族待遇了。因此这批姓沐的人,往往会选择出外经商。你们口中这个所谓的王爷,也是其中之一。”

小川有些疑惑,“不是说封建社会只有读书是正道吗?他们为什么不考试做官呢?”

李老师笑道:“这是有特殊原因的。洪武帝统一天下后,吸取古人教训,特别提防有功的大臣。沐家的老祖先——沐英,既是开国功臣,又是洪武帝与马皇后的义子,虽说保住了性命,但终究不姓朱,是外姓人。为防沐家子弟造反,沐英被安派在Y省当地镇守戍边,不得

与朝廷关系过分密切。可你们要知道,帝王心思,总是难测。沐家如果出了太多高官,朝廷里就会形成一股沐家的政治势力。皇帝总是不愿意身边的臣子太过强势的……”

李老师说的这种现象在历史上比比皆是,算不得稀奇。

我开口问道:“那这位葬在王爷山的人,到底是何来历?”

“这位沐家子弟的生平,如今已很难考证。明史书籍里,从未提到过他。一般认为,他要么叫‘沐翼’,要么叫‘沐干’,生卒年应该在明末清初时期。若非末代黔国公沐天波的长辈,那就是平辈。”

“猫场镇在明朝很繁荣吗?他为何选择在猫场镇经商?”

李老师笑道:“非也。根据当地民间流传的故事,这位沐王爷是在晚年才来到猫场镇,年轻时候,他大多长居江南一带,还偶有出国经历。听说他的足迹遍布东南亚与南亚,还曾有幸远航到过小亚细亚,沿途贸易,挣了不少钱呢!”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