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1章 人事安排

八月九日,洛阳紫微宫。

蜀国是八月一日灭亡,而关于蜀国的奏报这几日却是陆续抵达。

有郭崇韬这边传来的,也有锦衣卫的,当然还有李严的。

从三方的奏报中,李柷自然最信锦衣卫的,以锦衣卫的奏报来评判另外两方的。他也察觉出其中的矛盾,虽说李严在奏报中表明了一些对郭崇韬的不满,但锦衣卫并未说郭崇韬有谋逆之举。

关于李严说的郭崇韬住进王宗弼府邸一事,郭崇韬在奏报中也解释了这件事。

郭崇韬表明此举是为了安抚王宗弼,如今朝廷大军尚未收拢蜀国军队,成都府剩下的官员基本是王宗弼的党羽,他担心若是不能稳住王宗弼,会引发不小的混乱。

在奏折中,他还建议李柷尽快让四川道和山南西道的官员就任,以稳定两地的局势。

李柷也没隐瞒,直接把三封奏折给韩偓、赵观文等人观看。因为这奏折是直接呈到他这里,内阁都不知道奏折的内容。

在韩偓等人观看的时候,李柷便说,“之前只定下李青阳担任四川道的布政使,但观察使、行军司马一职并未定下,如今还有成都府尹一职。

除此之外,山南西道的三位官员以及兴元府的府尹也需确定,还包括黔中道是否设立。”

听到李柷这话,在场的官员十分激动,都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毕竟这将是至少十个重要官员的人选。

“陛下,臣推荐杨凝式为山南西道布政使。”李嗣源迫不及待地提出建议。

之前杨凝式没有功劳,李嗣源推荐起来没有底气,如今对方参与灭蜀之战,有大功劳,李嗣源自然旧事重提。

“雁门郡王,杨凝式之前不过是御史中丞,贸然提拔为正三品的布政使跨度未免大了些。”兼任着吏部尚书的赵观文有些不满李嗣源如此干涉人事任命。

李嗣源听闻眼神中闪过一丝阴霾,并未把赵观文的话放在心上,“若是之前,杨凝式自然不合适,但其如今参与灭蜀,提拔其为布政使正合适。”

李柷没有参与这次的争论,韩偓也不想参与,于是就岔开话题,“陛下,除了这三道主官的人选,还有谁去接任齐鲁道布政使,镇西都督府已经失去原本的职责,是否撤销?”

果然,听到韩偓提的问题,众人才意识到这期间有更多的人事变动,甚至还有镇西都督府的撤销与否。

李柷一听,思索了一会儿,“镇西都督府还是撤了吧,其下辖的三个下都督府并入安西都护府、关内道和山南西道,凤州必须划归关内道。

既然镇西都督府撤销,那李存敬就担任山南西道布政使,其带入蜀地的四万军队,留下两万,剩下的带至兴元府组建山南西道。

齐鲁道布政使改以归系担任,李保衡调去组建黔中道。”

韩偓有些迟疑,“陛下,黔中道会不会太小了?原本的黔中道目前只有黔州、涪州、施州和思州共四州之地。”

李柷笑了笑说道,“所以朕才让李保衡去。此人早早就归顺朝廷,这些年也曾立下不小的功劳,他去担任黔中道布政使最为合适。

接下来就剩下河中府、成都府、凤翔府三府的府尹以及三道的行军司马、观察使你们可有合适的人选推荐?”

“陛下,臣推荐杨凝式为四川道观察使、药彦稠为四川道行军司马。”

“陛下,臣推荐任赞为兴元府府尹。”

“陛下臣推荐高季昌为河中府府尹。”

“陛下,臣推荐。。。”

一时间,韩偓、赵观文、李嗣源、李存璋、安金全五人纷纷推荐一些认为合适的人选。

不过对于这些人,李柷并未全部采纳。

最终,经过一番权衡利弊后,他以齐鲁道布政使李青阳为四川道布政使、兵部侍郎刘云郎(即王都)为四川道行军司马、御史中丞杨凝式为四川道观察使、李旻为成都府尹;

以镇西都督府都督李存敬为山南西道布政使、药彦稠为山南西道行军司马、原荆南行军司马王保义为山南西道观察使、户部侍郎任赞为兴元府尹;

以李保衡为黔中道布政使、行军司马由周本担任。周本是杨吴信州刺史,借着这个机会也算是把这位地方实权派调离江西,以达到削弱杨吴旧部实力的目的。

而观察使暂时不设,主要李柷也觉得四州之地设个观察使太浪费了,等黔中道步入正轨后再说。

原河中府尹归系接任齐鲁道布政使,原太常寺少卿高季昌去接任河中府尹,张琛则是调任兵部侍郎。

至于剩下的人事变动则是由吏部去负责,因为四川道、山南西道和黔中道有四十多个州,刺史起码要换三分之一,甚至一半。

这样一来,就会有很多官员可以得到升迁的机会。虽说这些州多为下州,但对于那些升迁不易的官员来说,却是一个好机会。

这一次,正四品下到从五品下的官员都在考核的范围中,不仅仅是朝中的官员,还包括关内道、河东道、河北道、齐鲁道、河中府的级别内官员,都会纳入考核的范围。

这个范围内自然是确定当选中州刺史和下州刺史,至于下面的佐官,则会在刺史人选确定后再研究人选。

可以说,接下来吏部又得忙起来。

去年吏部忙了一整年。

上半年是荆南,稍微轻松一下;下半年是杨吴,那才叫一个忙。不过杨吴的州并不多,而且这些州不少地方拥护朝廷,所以更换的不是很多,主要是下面的佐官换了不少。

但蜀国不同,巅峰时有五十来个州,到开战前,也有四十多个州。而且这个时候蜀地的人口并没有那么多,反而是杨吴的人口多于蜀地,因此杨吴多上州和中州,蜀地多下州。

对于蜀国辖地,李柷划为三道,对于这些州也没打算撤销,或许接下来他还会大规模向蜀地迁徙百姓,以达到开发蜀地的目的。经过安史之乱和黄巢之乱,李柷自然明白蜀地是大唐的后路,自然得加大开发力度。

万一几十、上百年后,他或者是他的子孙不行引发大乱,起码还可以跑去蜀地避祸,并以蜀地为基础再次平定乱局。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