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7章 大军云集(二更)

在平南都督府集结的唐军速度很快,在二月初就基本抵达了魏州。

包括左羽林军、左神策军和三万州兵。

除此之外,还有平南都督府的一万余人。

此战,以李嗣源为杨刘南面行营都统,统率平南军、左神策军、一万州兵约六万人攻打郓州;以李定江为杨刘东面行营都统,统率左羽林军和两万州兵共四万多人攻打平卢节度使。

之所以会这样,也是考虑到伪梁肯定会死守郓州等地,所以便双管齐下,趁机收复平卢。

如今中原已经废了,而十几年没有战事的平卢节度使不仅是伪梁重要的赋税来源地,同时也是伪梁藩镇中比较有实力的。

就算是不能攻占郓州,也能趁机断伪梁一臂。

而且收复平卢后,黄河南岸的唐军便可全力西进,不用担心被梁军两面夹击。

李嗣源并不是跟李定江第一次合作,作为早年跟随圣上的将领,李定江可谓是深受重用。

在枢密院的三个枢密副使中,俨然是第一人。李存璋虽说也有领兵出征过,但屈指可数;杨赞图本身并无领兵之才,而是文人出身,只是因为熟悉军务之事,不像李定江和李存璋是武将出身。

但李定江和李嗣源的关系并不算好,但也不至于撕破脸。jiqu.org 楼兰小说网

“杨刘一战,平南都督府打的非常不错,圣上对此也很满意。特别是得知乌刺史以三千军队在数倍梁军的进攻下依然坚守到梁军撤退,圣上更是欢喜,在朝堂上直接当场点名嘉奖。

还有郡王义子李从珂,居然想到趁着黄河结冰渡河,这奇袭算是为我大唐灭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杨刘北岸的浮桥附近,李从珂一边看着正在渡河的大军,一边跟李嗣源客套着。

他这看似恭喜的话,在李嗣源看来更像是恶心他。

不管怎么说,李从珂奇袭杨刘的功劳更大,结果并未得到太大的嘉奖。

当然,这也有郭崇韬的原因,就是以私自出兵的借口,把李从珂的功劳横刀砍断一半。

只是从博州刺史调任济州刺史,如今朝廷并未给济州定级,他这个刺史也不知道是下州刺史,还是中州刺史。

当然,除了李从珂,其他人的奖赏并未出来,是打算等此战结束后一并封赏。

因为李从珂职位变动不大,又是郭崇韬在中间作梗,李嗣源心中有些不满,如今从李定江口中说出来,他心里更不舒服。

当然这还不是让他最担心的,而是太原传来的消息,郭崇韬似乎跟宫中诞下皇长子的杨修媛结为了同盟。

这个消息还不是很确定,但无论是宫中杨修媛的反应,还是朝中郭崇韬一系官员的态度,都有些怪异。

若真的这二人结成了同盟,对于李嗣源来说才是最麻烦的事。

郭崇韬如今仗着圣上的信任,成了拜相不说,还担任着兵部尚书。在朝中也有不少人巴结他,虽说都是一些四五品的官员,但也不容小觑。

而李定江这话让他不爽,但不至于跟他结仇什么的。

就算结仇,李定江不过是武将,还不至于让李嗣源如此忌惮。

“从珂这孩子这次出兵的确有些冒失了,好在立下大功,圣上也没有怪罪,否则本王也难辞其咎。”李嗣源看似指责李从珂,但却流露出自豪的语气。

他自己的几个亲儿子,都不在身边。

其中长子李从审让他比较满意;次子年幼,但喜欢儒术,这让他颇为不喜。

因此他对端谨稳重、骁勇善战的义子李从珂颇为喜欢,跟调任工部尚书的安重诲一度成为他的左膀右臂。

李定江听到这话,笑着道,“郡王有这么一个骁勇善战的义子,李某可是羡慕得很。”

“方城县伯可以收几个义子好好培养,或许还不晚。”李嗣源建议道。

李定江摇了摇头,“李某哪里还有精力去调教义子,太麻烦。”

在跟着圣上到太原前,李定江在方城老家是有妻儿的,只是当时哪里顾得上。

李定江成为禁军大将军后,在李唐也算是有些地位,便托人去打探消息,看是否还在世。他本以为妻儿已经被伪梁所害,没想到侥幸逃走,他便遣人接到了太原。

他的长子今年也有十五岁了,被他送进了武学堂读书。

除了这个长子,他在太原也娶了两房小妾,诞下了一子两女,不过还年幼,都不到十岁。

对于收义子,李定江暂时真的提不起多大的兴趣,而且圣上好像也不喜欢手下的将领或者官员到处收义子。

到处收义子,在上位者看来,其实就是变相的拉帮结派。

你说那义子到底是听义父的,还是听皇帝的?

“本王可是得知方城县伯你把长子直接送到了武学堂,应该有功夫管教义子才是。”李嗣源所有所指道。

“哈哈!”李定江笑了笑,“郡王说笑了,李某是粗人,管不来后辈,所以干脆送到学堂让老师去管。而且枢密院公务繁多,我这也经常领兵出征,真没空闲功夫。”

就在两人聊着一些没多少营养的话时,便有一名将领策马而来,“启禀郡王、县伯,圣上派人传来旨意。”

李定江没有抢着接旨的意思,一番行礼之后,李嗣源自然就接了过来,当他看到旨意上的内容时,神色有些怪异。

“圣上的旨意写着什么,让郡王这个表情?”李定江有些好奇。

“方城县伯不如自己看?”李嗣源也没隐瞒,直接把圣旨递给了李定江。

后者接过去一看,看上圣旨上的内容后,挑眉问道,“郡王打算派谁去增援?”

圣旨上的内容就是张万进愿意归顺朝廷,让大军派人增援,以确保把泰宁控制在朝廷手中。

这次朝廷一共出动了十余万大军,虽说有两个行营都统,但李嗣源的地位还是要高一些。而且这圣旨上也没说让二人谁派兵增援,圣旨是给二人的,只是说让二人商议。

“方城县伯以为谁合适?”李嗣源反问道。

李定江想了想,发现自己的兵力也不雄厚,便对此事没多少兴趣,“李某的军队不如郡王麾下兵强马壮。泰宁的局势复杂,派大军恐怕不易,若论骑兵,郡王麾下有两万骑兵。

不如郡王派兵增援如何?

李某觉得李从珂就不错,他带着几千骑兵去增援,比大军前去合适。”

李嗣源本想就想去增援,只是又不好明抢,他也意识到若是能趁机拿下收复泰宁的功劳,对他是一件很有利的事。

所以看到李定江主动让这个功劳,李嗣源之前因为对方调侃的不满也随之消散,“方城县伯言之有理,此事本王当仁不让,就让从珂带着五千骑兵去增援张万进。”

两人这就算是把增援之人定了。

李定江手上其实也有合适的人,毕竟左羽林军的骑兵也不少,只是这会削弱他的实力。

与其去增援处境危险的张万进,不如全力攻打平卢。一个平卢节度使,难道不比泰宁节度使更有说服力?

过了一会儿,两人也带着各自的亲兵开始渡河。

而在南岸,在半月前就以渡河增援的平南军,在济水上修建浮桥,然后攻占了平阴县。

梁军并未殊死抵抗,因为梁军的援兵未到,戴思远不想在野外跟唐军交战,就以固守郓州为重点。

郓州是一座坚城,从朱瑄开始,就经过多次加固,不然朱瑄也不会凭借郓州跟朱温打了那么多年的仗,结果是因为粮食耗尽才出了昏招,最终被庞师古趁机攻入城内。

而过了黄河,李定江和李嗣源便分道扬镳了。

李定江直接来到位于平阴县以东的左羽林军大营,在这里等候后续抵达的两万州兵。

为了考虑饮水问题,大军就驻扎在济水南岸。

济水在此时,可是一条大河。

历史上,史书上一共有四条大河,分别是江、河、淮、济。

江就是长江,河是黄河,淮自然就是淮河,而济指的是济河,也就是如今的济水。

只不过在后世,偌大的济水消失了。

倒不是河道干涸,而是因为黄河改道,抢了济水的河道。于是后世就没有济水,只有黄河。

而此时,黄河暂时没有改道,因为黄河的河道位于济水北边,两条河最近处相隔不过数里地,很近。

之所以李定江会让左羽林军在济水南岸扎营,是因为平卢的门户--齐州就在济水南岸。

同样,郓州也在济水南岸。

这就是为什么李嗣源的军队会在增援南岸后第一个就攻打平阴县。

因为平阴距离杨刘很近,又在济水南岸,占领这里,并修建好浮桥,大军便可源源不断抵达济水南岸。

同样,粮草这些也更方便运输。

可见平阴县和杨刘的重要性,这也是为什么当初戴思远想方设法要打杨刘,而对作为州城的济州置之不理。

可惜的是,他没能攻占杨刘,狼狈地退回郓州。

加上兵力不足,他又放弃了平阴。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