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四月:投机泡沫的信徒 1

4月1日投机能够摧毁公司事实上,有趣的是,我也不完全反对“雷曼兄弟破产跟对冲基金的操控有关系”这种意见,因为我认为一些过度的投机确实能够摧毁一些公司,造成这种后果。无论怎样,金融危机已经产生了,过去是有制度限制卖空行为的,制度规定只有在一个蓬勃发展的市场才能卖空,这样的规定可以防止投机。然而现在这样的规定已经取消,因为大家认为已经没有必要实施监管了,这就导致了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等金融机构的倒闭。

第二点是,有一种信用违约掉期(CDS,CreditDefaultSwap),开发这个新的金融工具时,大家也认为没有必要实施监管。这种信用违约掉期在卖空股票的时候会带来额外的风险,如果你的决策错了,那么风险就会成倍地增加,所以卖空是危险的,必须非常小心谨慎。

——摘自2009年6月14日索罗斯在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中的谈话

背景分析

由于投资操作相对灵活,通过对冲、换位、套头、套期等手段,既能做多也可做空的对冲基金,被认为是在市场景气和萧条时期都能赚钱的投资工具。2008年3月美国大型证券企业贝尔斯登公司垮掉之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股市的雪崩,股市成为做空者的天堂。当全球的投资者都遭受损失的时候,做空基金却获得了暴利。在次贷危机的冲击下,成立于1850年的美国着名投资银行雷曼兄弟也走向终结,它的倒闭也触发了金融界连串倒闭潮。

最先受次贷危机冲击而“停止呼吸”的贝尔斯登,是因为客户和交易伙伴对其信用的不信任,最终死于对冲基金业务;而“难友”雷曼兄弟虽然也有对冲基金业务,并受其冲击,但问题主要集中在固定收益部门。两者“死因”不尽相同,但“症状”相似:杠杆比率高、资产流动性低、坏账一大把,以致最后都难逃被超低价收购的结局。

雷曼兄弟从“染疾”到“病故”,其震撼程度不亚于当年的泰坦尼克号撞冰山。索罗斯认为这“是改变局面的一个事件,这个事件事实上也波及了中国”,“监管者应该发挥作用,他们要避免资产泡沫过大”。最终,雷曼兄弟的教训促使美国国会就金融监管机制提出了“亡羊补牢”的措施。行动指南

社会没有规则,就没有秩序;企业没有规则,势必会成一盘散沙。制定严谨完备的“规则”加无条件“执行”才可以说作好防患于未然的准备。4月2日过度延伸反身性的危险过度延伸反身性的概念也可能具有危险性,我也曾为此付出代价。金融市场的走势可能会出现长期的休眠状态,行情似乎不呈现反身性的规律,反而更像“有效市场理论”所主张的随机漫步,在这种情形下,除了探索反身性的假说,最好什么也不做。

——《金融炼金术》,乔治·索罗斯着,海南出版社1999年出版

背景分析

任何一个好的观点,一旦被过度延伸或者片面夸大,只能是适得其反甚至走向反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投资只有赢利才是硬道理。面对一个权威理论,如果不加分析就拿来指导操作,一味强调市场理论的运用,要知道等你投资大败而归时,理论权威们是不会赔偿你的投资损失的,连一声“对不起”都不会有。

一个投资者在市场实践中需要不断总结经验,然后吸收为己所用。索罗斯说过:“我的方法之所以有用,不是因为它能让我作出正确的预测,而是因为它允许我改正错误。”所以索罗斯认为,对股市投资来说,经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他经常会以日记的形式把自己的市场看法和投资经验认真记录下来,并给予总结归纳。索罗斯对股市操作有着深刻的体会:经验不是万能的,如果一味依赖经验,可能会带来损失。

显然,如果把索罗斯仅仅看成一个超级投机客,也许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投机泡沫、看空市场同样离不开价值分析,而且需要综合性的价值分析,包括对宏观经济状况的深刻分析和敏锐观察,而索罗斯又恰恰精于此道。市场没有规律,反身性过程没有预先决定的结果,结果是在过程中决定的,当你看不懂市场的变化时,什么都不做或许是最好的选择。行动指南

君子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行动多并不一定就效果好。4月3日预测造就未来市场有时市场会趋向平衡,但有时它会自己背离平衡,我觉得应该从这方面去了解市场。你一定要承认这一点,但你不能用这个理论去预测市场的走势,因为金融市场是不稳定的。未来是难以估计的,因为你现在对市场所作的预测其实会改变和影响将来的事,所以根本不能预测一些独立于你预测的事,因为不稳定的因素在市场无处不在。

亚洲金融风暴事件是我利用反身性理论准确地预测市场走势的一个案例。固定汇率是注定要失败的,我们准确预测到这个情况,这预测在某程度上已作出自我辩解。因为我们在一月份卖出泰铢时,耗尽了中央银行的储备,如果他们早些反击,情况不至于这么严重。所以我不认为我要对风暴负责,我们作出了准确的预测,但即使没有我们,情况仍会一样。我们的预测只是加速了这事的发生,另一方面,我们对印尼的预测错了,我们太快买入印尼盾,也亏损了很多钱。我们用反身性理论来决定每一步,有些发展会自我强化,所以我们的决定能影响当地市场。

——摘自1999年索罗斯接受《杨澜工作室》主持人杨澜专访的谈话

背景分析

传统的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是具有理性的,其运作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有效市场假设了一个完美无瑕、基于理性的市场,认为金融市场的价格总能正确地折射或反映未来的发展趋势,即使这种趋势仍不明朗。但索罗斯从哲学的角度思考了金融市场的运作,感到自己被以往的经济学理论愚弄了。他认为金融市场是动荡的、混乱的,市场中买入卖出的决策并不是建立在理想的假设基础之上,而是基于投资者的预期,任何数学公式都不能控制金融市场的变化。

投资者对某一市场预期的偏见,不论是肯定或否定,都将导致市场价格的上升或下跌,使市场处于剧烈的波动和不稳定的状态,这时市场就会出现“盛衰”现象。因此可以说,是当前的预测造就了未来的事件。索罗斯认为,判断投资盛衰过程的出现,推断即将发生的预料之外的情况就是投资者的赢利之道。但索罗斯也提醒投资者,不要忽略了因为投资者的偏见而导致的不均衡的跟风行为,这种非理性的过度投机将最终导致市场崩溃。

把握混乱无序、动荡不定的金融市场,逆潮流而动,攻击弱币,是索罗斯的一贯策略。正如他自己所言:“我沉迷于混乱,挣钱的良方就是要理解金融市场中革命性的进程。”鉴于索罗斯在市场上的号召力,往往他的一句话就可以使某种商品或货币的交易行情突变,市场的价格会随着他的言论上升或下跌。行动指南

未来不是用来推测和等待的,未来是用来创造的。4月4日生存第一,赚钱其次我的书《金融炼金术》在1987年出版,接着我到处去演讲,解释这本书。我到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去讨论我的盛衰理论(boom/busttheory),当我从会场出来时,发现股市遭到庞大卖压暴跌。

我想这是黑色星期一之前的星期三,这是我应该留在办公室里,奋力退出市场的时候,但是我错过了。我看得出市场会出现麻烦,我以为麻烦应该会先在日本出现,因为日本正在形成金融泡沫,所以我放空日本股票,做多美国股票。结果问题在美国出现,日本市场没有崩溃,因为政府当局帮助市场支撑住了。我在日本的空头部位,实际上变成了重大负担,迫使我卖出我的多头部位,以避免追缴保证金。

我必须撤退,而我也做得干净利落,因为我的原则是生存第一,赚钱其次。尽管我们在几天里遭遇重大亏损,但是以全年来说,我们仍然领先,所以实际上在1987年结束时,我们仍然处在成长的一方,我想获利率是14%。

——摘自索罗斯和摩根士丹利投资专家拜伦·韦恩的访谈

背景分析

《金融炼金术》是索罗斯颇为出名的着作,他在该书导论中说:“如果我必须就我的实务技巧做个总评,我会选择一个词:存活。”“先求生存,再求致富”是索罗斯的原则,只有存活下来,一切才好谈。

1987年,索罗斯在仔细检视全球经济大势后,看到当时的日本债券市场处于崩盘状态,显然债券市场的崩盘效应会扩大到股票市场,于是他判断股市崩盘也会从日本开始蔓延,然后才是美国。然而索罗斯的预测错了,多米诺骨牌倒塌的起点竟然在美国,大量投机性的资金涌进了日本,反而使日本的股票市场又创新高。

原本放空的日本市场反走高,使索罗斯受到重创,但他并没有执着于自己的判断,而是立刻认赔出场,虽然这次的投资失败了,但止损后的基金全年表现仍有14%的盈余,这也为他日后的金融大战留下了筹码。行动指南

适者生存,而非强者生存。在剧烈变动的环境中,能够生存下来的不是最聪明的,也不是最强壮的,而是最灵活的。因此,要想在市场中生存,必须有能力及时察觉环境的变化,并积极作出调整。4月5日控制卖空交易的风险什么是卖空的正当角色?

毫无疑问,卖空交易赋予了市场更大的深度和持续性,使市场更具弹性。但是卖空交易不是毫无危险的。卖空浪潮能够自我证实,应该处于控制之下。如果有效市场理论是正确的,那就该有一个先验性原因决定拒绝强加限制。实际上,涨点交易规则和只有借入股票能涵盖卖空的时候才允许卖空都是有用的务实措施。在没有清晰的理论证实下,它们看起来运转良好。

——摘自2009年3月4日《南方周末》刊发的《反思2008的崩溃风潮》

背景分析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