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王献祥瑞9重金蝉

“变法聚财?”

此刻,当这四字在这谨身殿响起的同时。

仿若有惊雷劈下,一众官员只觉得脑袋嗡鸣,连连看向沈肃。

沈有福心头一跳,感觉不妙。

他万万想不到,沈肃刚才明明说着治水,怎么一转眼就到了聚财之上。

就算要说,你也得分清时间地点啊。

看这里的官员,哪一个不是当朝的重臣,那两个字,岂是你能无端说出来的?

而也正如沈有福所想。

此时的殿内。

包括夏原吉、宋礼在内,所有官员的表情,都在这一刻凝固。

哪怕是刚才,连连“怒斥”沈肃的那位工部郎中,此时也不知想起什么,没有接话。

道衍深深的看了沈肃一眼,随即便陷入沉思。

现在这谨身殿,有这种局面。

可谓在道衍的预想之内。

无它!

“变法”二字,本身就石破天惊!

一着不慎,可是会让太多人起太多心思。

朱棣也表情凝重。

“沈肃,你可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如今我大明刚刚稳定,百业待兴,你却妄谈改制,妄谈变法?变什么?改什么?”

“你说的那人,又是谁?”

沈肃仿佛没有感应到四周的古怪气氛。

立刻回道:“回禀陛下,此人也是隐阁之人。”

“但隐阁这数千年来,组织并不严密,基本上散于各地,却是草民也不知道他是谁?”

听到隐阁,朱棣心里越发好奇。

但他深知,如今诸臣在侧,自己应该早点结束这个谈话。

“你都不知道人,那你在说什么?”

沈肃虽然耿直。

但显然从四周的反应,也体会到了自己刚才的惊人之语。

他沉吟了一会儿。

所幸看向朱棣,“陛下,可否借纸笔一用?”

朱棣点头。

沈肃来到书桌旁边,刻意远离众人,蘸取少量的墨汁后,这才在一行字条上写下一句话。

随后,他折叠起字条,将其放在“奏折”之下。

“陛下如果要看,只需观看此字条,便会知道相应信息。”

说完这句话,沈肃却也不再言语。

而此刻。

四周官员却是面面相觑。

这是……躲着咱们呢?

但他们四顾之后,便在心里冷哼一声,装神弄鬼,之后便刻意的越过刚才那几句话。

至于此刻的朱棣。

其实他的内心非常激动,毕竟,他因为那个梦境,心中早就有所警示。

大明弊端在于财政!

但是他自己左思右想,却连对应的问题都想不到,弹劾解决?谈何改制?

靖难四年刚刚过去,永乐如今也不过五年。

自己去年远征安南,大军耗费的物资不是钱?

还是北方的边防,治灾救民,维持国朝运转,哪一个不需要钱?

大明穷一点儿怎么了?

这不是很正常吗?

而眼下,却有人告诉自己,大明的财政体系有问题。

但自己却连问题在哪儿都看不到。

这改什么?

有什么可改的?

“咳咳!父皇,朝廷选材用人,皆是以科举为准。”

“如果凭人举荐,就能入朝为官,这实在不符合规矩,依我所见,咱们还是尝试沈肃刚才所说的束水攻沙吧?”

“如果真有效果,再谈及这些也不迟。”

眼看气氛有些寂静,朱高炽当即开口,主动打破沉默。

而此时。

朱棣看了看门口。

几个太监也都找到了一些工具,可以模拟刚才沈肃所言的方案。

想到刚才沈肃的惊人之语,再看看面前这些官员的表情,朱棣心中已有所思量。

沈肃方才所言。

起码犯了两个错误!

第一,国朝稳定,在谁也没有预料的情形下,突然大谈“改制”。

这是禁忌!

第二、举荐!

现在是大明,不是什么秦汉、也不是隋唐。

朝廷不需要举荐制度!

科举选拔乃是大明选拔人才的根本,沈肃二人通过“医治皇后”的手段,这才见到了自己。

而自己就算知道这两人有才,却也没有办法,突然就安排什么官员身份,让二人进入朝堂。

当然!

如果执意要入。

他凭借天子的权威和手段,当然可行。

但前提是,这个人要值得!

“沈肃,你的治水法子,如果真的有用,光是凭借这一个功劳,朕就绝不会放你这个大才离开。”

朱棣无端撂下这句话,却也是暗藏深意。

因为,这就是给予沈肃的保障,以及以后沈肃的“官身”进阶之路。

说完之后,他也不管沈肃听没听懂,径直朝着门外走去。

“诸卿也来。”

顿时,几位大臣纷纷跟着离开。

只是离开之前,又再度看了沈肃一眼。

今日这突然出现的青年,可是着实吓了他们一跳。

眼见众人离开,沈有福大呼出口气,连忙来到沈肃身边。

“我说老弟啊,你这太吓人了,突然就开口,说什么也不能在这个时候说这些啊。”

“要不是当今这位陛下威严够重,就你刚才所言,放在哪一个朝代,那些大臣也不会放过你啊。”

朱高炽也凑上前来,劝慰道:“两位沈兄尽管放心,就凭两位救治母后,说一些惊人之语又有什么错?就说之前的诸藩……”

朱高炽声音变小,“不也是两位所言吗?父皇心胸宽广,不会放在心上。倒是父皇最后一句话,沈兄要仔细思量。”

“多谢太子。”沈有福告谢。

而这时,他也拉着沈肃走出大殿。

另一边,朱高煦也跟了上来,他挠着头,“老大虽然婆婆妈妈,但对父皇的心思还是把握的准,对了,父皇刚才最后一句话,又是什么意思?”

沈有福看了看这位汉王殿下,有些富态的圆脸笑了笑,“就是汉王殿下所想的意思。”

朱高煦摸了摸自己的胡子,“本王所想?本王想了个什么?咱自己都不知道……”

瞅了半天。

发现大家现在都聚在门外。

朱高煦也一脸好奇的跑了上去。

……

“同等水量的流速,换一个宽一点的木槽,裹挟泥沙,让其缓缓流下。”

“另一个也是同等水量,但是在相对较窄的木槽,也裹挟相同的泥沙,让其急速流下。”

沈肃用很简单的对照试验。

让朱棣以及各位官员看着。

而就在他们面前。

第一个木槽,肉眼可见,泥沙随着水流缓缓流动,但大部分都积尘在底。

因为要模仿山川大河,所以这水槽的倾斜坡度,也不用于太高,只需要有一个足够水往下流的缓坡就行。

而到了第二组试验。

效果就很显而易见了。

因为是同等水量,所以当木槽变窄时,流速自然而然的就加快。

而且就算有泥沙积沉,但是在后面的水流冲刷下,木槽里积沉的泥沙也被冲刷而下。

当看到这里。

朱棣已经明白,这方案到底可不可行了。

“虽然只是试验,但值得一试!”

工部尚书宋礼表情激动、双眼似乎在发光。

要知道,如果真的成功,这就意味着以后大明的治水方法,将多了一种。

而且,还是前所未有的。

正如沈肃之前所言,利用地势,这是自然之理。

“沈小兄弟,还真是大才啊!”

“小兄弟刚才还说什么……固土减沙?就是人和?这又如何固沙?”

宋礼在治水方面似乎有很多问题。

沈肃也是有问必答,“黄河水源,因何而变浑浊,裹挟大量泥沙?弄清楚这些,只需要在黄河水流的区域,植树造林,或者种植固沙的草木,防止水土流失,这也是成果之一……”

宋礼仔细思量,一时间只觉得兴趣大增。

他正要继续询问。

然而就在这时。

“报!陛下!”

锦衣卫都指挥使纪纲,忽然急匆匆的从一侧来到朱棣身后。

看见对方,在此的官员没有一个好脸色,纷纷表情顿住。

“何事?”朱棣皱眉问道,他正听得好奇突然被打断,心中着实有些恼怒。

纪纲看了看四周。

朱棣不耐烦道:“说!”

纪纲这才很快说道:“启禀陛下,南昌府宁王敬献祥瑞……南昌近期本无雨,宁王受百姓相邀,亲自求雨,可突然天降大雨,九重金蝉相叠,迎水而出!”

“宁王上书言:此乃上天福昭,陛下诸藩新策之功,这是先皇佑我大明,必定万世长存!”

此话一出。

朱棣和百官先是愕然不语。

但沈肃和沈有福对视一眼,却是双双震惊!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