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19章.笼络人心之举

我在前面讲过,赵匡胤是古往今来最为成功的北漂。

想必这一点,应该是没有什么争议的了。

作为一个成功的北漂,必定具有很多成功人士所具有的特点。

中国人心目中的成功,其实无非就是两点,一个就是升官,另外一个就是发财。

赵匡胤既升官又发财,他当了天下最大的官,也就是皇帝。

天下所有的金银财富都是他们赵家的,这就称之为发财。

话说赵匡胤黄袍加身成功之后,就立即更改了国号为大宋,并且改元建隆元年。

他完成这个过程尽管铺垫了很久,但是真正实现这伟大的转变,只仅用了三天时间。

这三天时间,是赵匡胤的一生中最为辉煌的三天。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就结束了从唐朝末年以来分裂的局面,尽管在大宋王朝的周边还有一些分裂割据的政权,但是那些政权在分分合合之中,最终还是会走向统一的。

在历史上最为值得称道的,是赵匡胤当皇帝没有经过流血的兵变,并没有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局面造成严重的破坏。

而且,他对于小皇帝和太后还算得上是比较厚道的。

小皇帝把皇权移交给他之后就降为郡王,至于年轻的太后还是称之为太后,只不过居住的地方已经迁居到西宫去了。

有意思的是,这个垂帘听政的太后也是个西太后。

总而言之,在赵匡胤的允许之下,他们仍然可以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只不过没有掌握国家的权力了。

新皇帝的出现,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应该是个大好事。

赵匡胤自然也不例外,他一登基就立即大赦天下。

并且安排文武官员举行祭祀天地的仪式,表明他这个皇帝是代表天的旨意,意思就是说天授皇权,是老天爷的意思。

对于周边的那些节度使,赵匡胤并没有使用武力使他们屈服,而是分别给他们下诏书,让他们继续维持他们的权利,只要承认新的中央就可以了。

不过话得要说回来,这对于小皇帝后周恭帝柴宗训来说,也的确是一个巨大的挫折,可以说真的是像一场噩梦。

历史书上记载,仅仅过了十三年,这个小皇帝即后来的郡王就不明不白的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

至于是不是皇帝把他给弄死的,这个就很难说了,想来这也不是重点。

刚刚登基的赵匡胤,此时此刻却是始终保持着非常清醒的头脑,因为在他的周边,却不是和平安宁的。

接下来他要干的事情就是消除后周的弊政,并且改善民生。

那么,我们就按照正史的记载,跟着赵匡胤的步伐,看看他究竟干了些什么。

赵匡胤登基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处理好内政。

说白一点,就是对前朝的宗室和文武大臣进行妥善的安排。

其实小皇帝还有几个小兄弟,只不过有的刚刚出生,没有来得及封王封爵,就这样变成平头老百姓了。

赵匡胤对后周的皇室采取了宽厚照顾的政策,这对于他争取后周官僚的人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既然皇室贵族都能够得以保全荣华富贵,那么他们作为给皇室打工的官僚,更应该可以做到这一点。

实际上他们的确是希望能够得到新的朝廷,新的皇帝的信任和录用,心甘情愿的为新的皇朝效犬马之劳的。

他们所担心的,其实赵匡胤自然也考虑到了,而且也没有让这些文武大臣们失望。

大宋王朝刚刚一建立,赵匡胤首先考虑的是这些文武大臣的去留问题。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赵匡胤和历来的开国君主完全不同,对于这些文武大臣采取了非常大度的怀柔政策。

具体来讲,就是原有的班子成员全部录用,并且还给那些掌握重权的大臣们加了官职。

得到好处最多的就是后周小皇帝的顾命大臣,也就是范质等三人。

他们三个人在后周时期所担任的官职是平章事的职位,位列宰辅。

由此可见,他们是后周政权的核心决策人物,自然是效忠于原来的皇帝的。

赵匡胤当了皇帝之后,他们被迫转为效忠于赵匡胤。

因此赵匡胤对他们采取的政策就是明升暗降,让他们没有话说。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之后,这三个人也就渐渐的对赵匡胤转变了看法。

照常理来讲,对于改朝换代之后,像他们这些前朝大臣,应该是掉脑袋的掉脑袋,被抄家的被抄家,哪里还像他们这样官照做,马照跑,舞照跳……

其实对他们三个人的安排,并不是赵匡胤最满意的。

赵匡胤感到最满意的人事安排就是对张永德的安排。

作为前朝皇帝的皇亲国戚,赵匡胤当了老板之后,张永德当然是成天提心吊胆的,说不定哪一天就会掉了脑袋。

然而,这一次他的担心恐怕是多余的,因为赵匡胤既然能够让那些顾命大臣官复原职。

那么肯定是不会亏待他的,况且他以前和赵匡胤的关系还算得上是不错,甚至可以称之为朋友。

赵匡胤之所以能够当皇帝,不管怎么说和张永德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因为张永德曾经做过赵匡胤的工具人(实际上就是被当枪使了),也就是那个木牌事件的主角。

赵匡胤曾经专门召见了张永德,他们不仅仅进行了亲切的交谈,而且还一起喝酒聊天,就像在赵匡胤当皇帝以前,继续尊称张永德为驸马。

这样一来,张永德心中的一块大石头就落了地,接下来也享受了加官进爵的待遇。

对于张永德他们来说,自己的官职能够得以保留,并且还能够升一点官。

不管怎么说,一定能够收买各个阶层的人心的。

就这样,在赵匡胤的刻意安排之下,只要不是和新的朝廷作对的,原来的官职基本上都可以保留和延续下来。

官员们都换上了新的朝服,成了两朝领袖!

渐渐的大家都忘记了自己曾经是后周皇帝的臣子,只知道自己是大宋皇帝的跟随者。

这一时期的赵匡胤是非常得意的,因为他不仅仅搞定了皇室,而且还搞定了整个官僚阶层。

就因为这个比较靠谱的举措,大宋王朝的开局还是挺不错的。

至于赵普等人,赵匡胤对他们自然是不会忘记的,是第一批被提升官职的人。

其中,赵普提升为又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进入了权力极大的枢密院。

当赵匡胤把这些人处理完之后,接下来就是对他在陈桥兵变中起了很大作用的禁军的各个大小干部。

这些人基本上都遵守了赵匡胤给他们立的规矩,在这一段时间还是老老实实做人的,并没有做出出格的事情。

很自然的,他们都得到了越级提拔,一个个都开开心心的,志得意满。

由此看来,这一次黄袍加身是一次赚钱生意。

这些大小干部包括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等人,一个个都是高官厚禄加官进爵的,让他们笑得嘴都合不拢。

不过,从历史的进程来看,这些人其实还没有笑多久,就被一杯酒夺去了兵权。

这就是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后面慢慢讲。

对于普通老百姓,赵匡胤也做了一件有功德的事情,那就是对于那些每年修挖河沟的民工,由政府发放粮食给他们,不需要他们自备粮食。

民以食为天,老百姓自然是感恩戴德的。

这里最值得称道的是赵匡胤对知识分子的态度,赵匡胤是非常宽容的,即使是那些知识分子对前朝还有怀旧的心态,这些都不是问题。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李昉,在新旧政权交接的时候,就表明了自己不和新朝廷合作的态度,然而宋朝召他为官之后,还是干得很卖力的,他也是尽心尽力多次为皇帝选拔天下英才,虽然没有出多大的政绩,但是表现还是可以的。

到了宋太宗时期,他干脆就出任宰相,一直活到七十多岁。

赵匡胤刚刚登基的时候,还是懂得一碗水端平的。

因为跟随他南征北战的那些新贵们,有的时候可能会仗势欺凌前朝旧臣。

前面我们提到,曾经杀了韩通一家的王彦升,最终不幸成了赵匡胤的牺牲品。

此人对于赵匡胤来说,是他兵变成功的急先锋,这种事情只有心腹爱将才能做的。

然而,他后面做的事情,赵匡胤就没有办法忍受了。

这件事就是他私自闯入宰相王溥家里,在吃饱喝足之余,还把宰相狠狠的敲诈了一笔。

宰相气不过,就把这事向赵匡胤告了御状,结果很自然的就被免职了,被贬为唐州团练使,终身不得受到重用。

由此可以想见,赵匡胤为了维护政权的稳定,哪怕是功劳再大也必须要一碗水端平,这样才能够服众。

不过,朋友们应该要对赵匡胤有个很清醒的认识,他只是个封建皇帝,不是现代人的思想。

在他的心目之中,这些做法都是维护政权的利益。

很自然的,这种怀柔政策只是暂时和表面的。

他心里很清楚,真正要防一手的就是小皇帝。

到了建隆三年(962年),刚刚过了十岁生日的郑王柴宗训,就被皇帝的一纸命令,让他离开了京城,前往偏僻的房州(今天的湖北房县)生活。

从超级大都市一下子到偏远的穷乡僻壤,这对于从小过惯了好日子的小皇帝来说,真的是生不如死。

后来,这个可怜的小皇帝,在20岁那一年就不明不白的死了。

建隆五年(964年),范质等人三番五次要求辞官归田,并不是因为他们退休年龄到了,因为在古时候对于退休的年龄并没有特别的规定。

主要原因是他们受不了那些新贵们的欺负,赵匡胤虽然处理了王彦升,但是没有办法处理所有的人,所以被欺负是很正常的。

没想到这一次赵匡胤就很爽快的答应了,他们也就回去过退休生活了。

想必他们几个人的示范作用已经到期了,皇帝在留着他们也没有多大的用处。

赵匡胤对大小官员采取怀柔政策,对普通老百姓也采取怀柔政策。

我们可以把这些怀柔政策看成是赵匡胤作为一个新皇帝对于臣民的一种讨好。

不过,一旦他站稳了根基,这种所谓讨好的心态也就自然不复存在了。

赵匡胤在他当皇帝的初期,也曾经对外派出了很多使节,主要是和那些处于半独立状态的节度使保持联系,希望他们至少在名义上能够承认宋王朝中央。

在这一点看来,这比对付那些手无寸铁的朝廷文官们要困难的多。

对于那些愿意合作的节奏使,赵匡胤自然是和他们采行友好合作政策。

但是对于那些不愿意合作甚至恶意对抗的节奏使,赵匡胤自然也就采取了铁血的政策对付他们。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