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王佐之才

豫州,颍川郡。

颍川郡乃是豫州的治所,土地肥沃,水流充沛,人口密集,下辖县城十七座,分别为阳翟、阳城、轮氏、郏县、父城、颍阳、襄城、昆阳、舞阳、定陵、郾县、临颍、颍阴、许县、新汲、鄢陵、长社。

拥有百姓八十万人,其中仅许昌城就拥有十几万居民。乃是天下屈指可数的大郡。

颍川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据正史记载,中华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就曾经把都城定在颍川郡境内,当时的名字叫做阳翟。

而且颍川人杰地灵,能者辈出,大禹、夏启等夏朝的开国皇帝就是土生土长的颖川人,其他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迭出不穷,三国之前的重量级人物就有韩非、吕不韦、张良、晁错,三国之后有吴道子、褚遂良等文豪,而三国本土的颍川历史人物更是如同过江之鲫,不胜枚举。

要问三国时期哪个郡出的名人最多,颍川不敢说最多,但却绝对是之一,郭嘉、荀彧、荀攸等人都是曹魏的中流砥柱,而徐庶、钟繇、钟会、陈群、陈泰等人也都是一时翘楚,或者长于内政,或者强于用兵,更是让颍川这个名字在三国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颍阴县外,四匹马驻立在城门之前。

为首那人,年纪不过十五六岁,长得眉清目朗,面目弘毅,身上穿着一袭白色长衫,左右腰间各佩着一把宝剑,隐隐之中还有一股凌人之上的卓越气质。

而在这白衣公子左手边的是一名英俊青年,生的面目俊朗,英气勃发,一脸英雄气概。为首者年约二十上下,身高八尺五寸,生的身材颀长,双臂赛猿。

白衣公子右手边的是两名男子,靠近白衣公子的那人一身灰色锦缎,手上则拿着一柄黑色羽扇,身材瘦弱,面色和善,看起来应该是个读书人。

而在这书生边上的那人却和这书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只见此人身高九尺有余,金面长须,虎目浓眉,神情严肃,不苟言笑,看起来威风凛凛。

刘御自庆功宴席结束后,便和卢植说道“卢师,孤听闻颍川人才如过江之鲫,所以孤想去寻找名士出来助大汉荡平黄巾逆贼,所以这里就交给您了。”

“那殿下在路上要小心谨慎,您乃大汉王子,黄巾逆贼肯定会寻找你的下落来威胁陛下的。”卢植叮嘱道。

“不劳卢师嘱咐,孤的将领就由卢师率领了,到时候孤就直接回虎牢关了。”刘御说完后恭手向卢植告辞。

次日,刘御带着文宇、刘伯温、姜松、史克和三百人向着颍川颍阴方向而去。

不出两日就赶到颍阴县城,刘御找了一个向导,在他的带领下,很快来到荀彧居住的地方,刘御打赏了向导一块碎金子,拱手答谢。

在这皇权至上的封建年代,每个富庶的地方都会有大小不一的士族存在。而在颍川,最出名的士族自然首推荀氏家族。

要说起荀氏一族的辉煌,至少要向前追溯五百年直到战国时代,中原地区的荀家出了一个著名的儒学大家,名字叫做荀况,他也是后来颍川荀氏家族的先祖。

荀况出生于战国时期的赵国,自幼研习儒家思想,取得了巨大成就,将儒学发扬光大,成为了继孔子、孟子之后的又一儒学大师。而这荀况也就是后人嘴里称呼的“荀子”。

论名气,荀子不及孔、孟两大贤圣,但说起他的两位高徒,绝对是如雷贯耳一般的存在。一个便是法家始祖韩非子,另一个是辅佐秦皇嬴政扫平六国,官拜丞相的李斯。也许有人不知道荀子之名,但不知道韩非与李斯大名的却绝对是凤毛麟角一般的存在。

及至后来,东汉顺帝年间,也就是距今八十年前,荀家又出了一个德才兼备,名扬天下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做荀淑。

荀淑做的官不算大,最高时官拜郎中,后来又做了地方的国相。但荀淑培养出来的八个儿子,却个个都是人杰,皆是德才兼备,品行俱优的贤良,被世人称之为“荀士八龙”。

荀氏八龙之中官职做的最高的是老六荀爽,曾经官拜司空,在东汉时期,司空已经是三公之一,整个大汉朝廷举足轻重的人物。荀爽的其他兄弟也有出仕在地方担任郡守、国相的,也有隐居修学问道的,俱都为世人称颂仰慕。

而刘辩拍腿称赞的王佐之才便是荀氏家族年轻一代的佼佼者,荀氏八龙老二荀绲的第五个儿子荀彧,被世人称之为“王佐之才”。后来也成为了曹魏的内政领袖,萧何一般的人物,官拜侍中、录尚书事、持节总督曹魏百官,甚至可以称之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毫不夸张。

到了晚年,曹操权力日渐膨胀,先自称魏公,后来又接受幕僚建议,进爵称魏王。忠于汉室的荀彧对此坚决反对,尽管此时的他已经与曹操亲密无间的合作了二十多年,但作为世代蒙受朝廷隆恩的荀氏传人,荀彧仍然坚定的维护着大汉朝苟延残喘的正统地位。

但政治是残酷无情的,哪怕之前再亲密无间,情同手足,但反对自己的霸业却是曹操不能容忍的。因此赏赐荀彧空盒一个,命他进食。荀彧自知曹操称王之意已决,对自己已经不能容忍,便服毒自尽,用生命为大汉王朝画上了最后的句荀彧既死,曹操追念其功,对外谎称荀彧病死,追封万岁亭候,以三公之礼厚葬。到了魏元帝曹奂时期,念及荀彧治国之功,将其追赠为太尉。

姜松翻身下马,快步走到台阶上,举手敲门。

不多时从门内走出一名家人询问道“你们是何人?为何敲门?”

“在下荆州刘御,特来拜访荀文若先生。”刘御说话时把名帖递了上去。

“您先稍后片刻。”家人接过名帖关上门转身向里面而去。

一柱香后,荀彧就从里面匆忙的走出来,稽首顿拜“庶民荀彧拜见江陵王殿下!”

只见荀彧二十多岁的模样,身高七尺左右,面目清秀,甚至可以用漂亮来形容,眉目之间透着儒雅气质,一举一行文质彬彬。

“系统,检测一下荀彧的五维。”

“荀彧五维属性为统率86,武力58,智力98,政治102,魅力98。属性王佐。”

不愧是‘王佐之才’之称的三国顶级人才,荀彧这五维三项破90,一项破百,简直看的刘御直流口水。

刘御把荀彧扶起来说道“荀先生不必多礼,快快请起。”

荀彧起身后,把刘御请进大堂,一顿寒暄后,荀彧询问道“之前听闻殿下在东群大败黄巢,为何现在会出现颍阴?”

“荀先生,孤此次前就是为了找你这个王佐之才。”

“殿下,彧只是一名无名之辈,为何来找我?”荀彧不解问道?

“哈哈哈,汝南许子将曾评论过天下英才,称颍川荀文若有“王佐之才”,治国能力当世第一,再加之令叔儒家魁首荀爽大人曾在父皇面前保你出仕,故此孤才前来请文若先生出来辅助孤平定天下,重振我大汉万国来朝的盛世。”

没想到刘御真的是来邀请自己出仕辅佐的,荀彧心中登时热血沸腾,眼眶中更是泪珠晶莹,再次跪地谢恩“荀家世受皇恩,誓死为汉室效力。殿下鞍马劳顿,前来拜访荀彧一介无名之辈,庶民心中诚惶诚恐,岂能不誓死相报?自当携带家眷,追随殿下左右,以效犬马之劳!”

“孤得荀文若,不亚于武王得周公旦,恒公得管仲,高祖得酂侯。”刘御称赞道。

“主公过奖了,彧甚敢与古之圣贤相比。”荀彧谦虚说道。

“曾听闻颍川不但文若这个“王佐之才”,还有“子房之谋”郭奉孝,“谋主”荀公达,不知道此二人在何处?”刘御询问道。

“主公也听过奉孝和公达之名?”荀彧震惊道。

“孤也是从许子将的口中得知的。”刘御再次拿许劭当挡箭牌。

“奉孝之前曾说过要去并州各郡走一走,现在应该在雁门一带,而公达则跟着叔父在洛阳做事,殿下回到洛阳应该能见到他了。”荀彧回答道。

刘御听到郭嘉去了并州,眼里露出不易察觉的杀意,心里想道“郭奉孝,天下诸侯你无论投靠谁孤都能保你不死,如果你投靠秦氏父子,那你必死无疑。”

刘御收敛好眼中的杀意,对荀彧道“不知文若兄弟中可有才能出众者?孤现在可是求贤若渴。”

“彧的三兄荀衍字休若,四兄荀谌字友若均是有安邦定国之才,才能犹在彧之上,现在正在外面游学,若是殿下看得上眼,彧愿意修书一封,召唤他们回来投靠殿下。”荀彧拱手道。

“自然是再好不过!孤现在就缺像文若这样的大才。”刘辩拱手称谢。

“那麻烦文若修书两封给他们,请他们到荆州辅助孤,必以太守之位相授。”刘御郑重其事道。

随即荀彧修书两封,让人带给两位兄长,请他们到荆州出仕。

两封书信送出去之后,荀彧又道“既然殿下知道奉孝之名,荀彧便修书一封,派人送到他的家宅之中,遗书于他。待奉孝归来之时看到,说不定会来荆州投奔。”

“甚善,正当如此!”

半晌午之后,荀彧妻子已经收拾荀彧的细软行囊,荀彧便随着刘御向着虎牢关方向而去。

一路上刘伯温与荀彧交流治国安邦之道,刘伯温对荀彧佩服不已,心里对刘御赞叹道“殿下不仅眼光好,而且似乎有着寻常人不知道的本事?他是如何得知颍川有这么一个王佐之才的?论治国之道,我刘伯温自叹不如啊!”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